姑田宣纸自明代嘉靖(1552—1566)年间开始生产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1780年起,由于姑田宣纸纸质好、产量大,广东、江西以及当地的客商先后在姑田、莒溪设立纸庄,收购土纸,运往广东佛山、香港、澳门等地销售,姑田造纸术声誉大振。1802年,姑田宣纸由广东大埔转销到越南、泰国、缅甸等地;1840年鸦片战争后,还销往菲律宾,畅销国内外市场。随之而来的挑担、船运、票号、酒铺等服务行业也蓬勃发展,使当地经济繁荣发达起来。民国初期,连城宣纸业高峰时期达到一千余户手工纸槽,拥有工人一万多人,年产量6万担。民国以来,我国宣纸产地主要有:安徽泾县、广西都安、四川夹江、浙江富阳、福建连城,连城也就发展成为当时的全国五大宣纸产地之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三多”,即煮料开槽多、出口创汇资金收入多、从事纸业经营者的人多。姑田纸庄商号有50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有姑田上堡的洪春号、中堡广泰号、下堡吉兴号三家。洪春号由六股合资经营,每年每股可分纯利白银一千两,折合光洋一千四百元,名噪一时,人们称该号是一颗摇钱树。后来又有旗鼓相当、实力雄厚的新纸号出现,如南美庄、荫昌号、永名详、义盛祥、元茂、义隆、肇春号。至四十年代后姑田又有一批新的纸号出现,如振东号、振春号、集祥号、裕源、谦吉等纸号。就这样,姑田宣纸与安徽、四川宣纸成为中国三大品牌宣纸。姑田的经济因此繁荣,当地人民也非常富庶,素有“金姑田”的美称。而且,姑田的质量上乘的漂料宣纸,一直是四堡雕版印刷产业用来印刷较为重要书籍纸张的材料,四堡人称之为“上等纸”,为雕版印刷业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大都靠刻书和贩书的四堡乡民致富,成为闽西闻名的富裕之乡之一。
 
  由于纸业发达,大量的白银输入姑田,姑田一度成为闽西北商贾云集的物资集散地,有来自苏浙、粤东、上海地区的商人,他们把宣纸和土特产贩运到京津、武汉、广州和海外。到民国时期商贸活动已规模相当了,埠外的商品有棉纱、布匹、煤油、香料、糖盐、肥皂、药材、五金、瓷器、海产等,络绎不绝地倾入姑田。纸业的繁荣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实惠,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出现了京果海味、布匹绸缎、日用杂货、点心糕饼、酒家饮食(以潮汕风味为主)等各行各业的铺面,随之蓬勃兴起历史上出现的许多商贾豪富。其中距今170多年前建造了姑田最大的房子的姑田镇上堡村的豪富邓启华,是从事纸业发达。抗美援朝时,为首捐资购买“连城号”飞机和兴办家乡学校的连城县莲峰北街人邓礼宸(1914-1990年),26岁开始经营纸业、布匹、油品等商品的义隆号发家致富。连城籍香港著名实业家、香港华业(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周年茂的祖父周仰云(1885-1964),以纸行为主创业以来几经起落,在海外发展壮大事业后,时刻关注和支持祖国与家乡的建设事业,而且把这种造福桑梓精神代代传承。到周千和、周年茂时,周家祖孙三代先后共为家乡捐资助学一项,就至少价值五百多万元人民币资金。
 
  姑田正月游大龙的传统民俗活动,与姑田宣纸同样享誉中外,可被誉为“天下第一大龙”的龙身制作离不开质量上乘的姑田宣纸。设在镇里的文化活动中心的“姑田紫阳诗联书画学会”,它的前身就是一度闻名于全国20余年的“姑田农民诗社”,有30多位来自农民、机关干部、中小学教师、退休人员和中学生成员。成员中人才济济,有曾荣获在山东济南举行的交警书法一等奖的当地农民民间诗人、书法家——号“独臂渔人”华钦进,全国著名的书法悬空大师蒋继林……去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还亲临考察参观,对姑田当地历史悠久的耕读之风和文化成果倍加赞赏!而这一切无一不得益于当地宣纸文化的历史沉淀。
 
  现在的姑田宣纸,一直是南京档案馆保存和修复史料的主要用纸,也是当代传统书画届的首选用纸。虽然它是采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与现代科技加工原料相结合精细加工而成,并保存了原来纸质特性的精品。但原先的山涧边、溪河畔上随处可见的漂料纸槽和用水车作动力的碓寮也因年久失修,荒的荒、垮的跨,加上雨季洪水冲,已经难觅踪迹,以往“沿溪水碓无停事,一片舂声撼夕阳”之感也一去不复返,更不用说从事这一行的人愈来愈少。因此,如何不让宣纸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流失,保留和发扬姑田宣纸的历史文化,确实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