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开来么一时哎……噢哎……红啊,今朝吾来么唱老格公……”扎着蓝色印花头巾的高建中清了清嗓子,《阿拉老公》还没唱完,台下已笑成一团,老人听得津津有味,小青年觉得很“发靥”。这两天,记者在第二届嘉善田歌节上看到,田歌带着泥土的芳香唱响在村头,各个村像过年一样热闹。
     但在前天举行的田歌研讨会上,专家们最热议的是――会唱田歌的原生态歌手太稀少了,如何在田间地头发现、挖掘、包装他们,是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现实问题。
     原生态老歌手很可爱
  近70岁的顾秀珍、顾友珍两姐妹在嘉善很有名,她们是嘉善田歌“原生态”歌手,经常有各种活动来邀请她们。
  由于舞台大多在田间,她们的行头很简单――一套蓝色印花布衫和一个小布袋。刚开始上舞台让她们很不习惯。“声音控制得不好,她们嗓门又响又亮,一用话筒,剧场里那回音洪亮得不得了。她们还喜欢说话,唱完了就要扯两句,全场都听到。但这也是原生态歌手的可爱。”嘉善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戴雨频说,每次上台前,都要叮嘱她们不要说话,不然要笑场。
  顾秀珍、顾友珍在本届田歌节上唱了一首《踏车田歌》,“四个姑娘去踏车,四顶凉帽手里拿,四个凉帽都是牡丹花,头上都插珠子花”,两个老太太唱得中气十足。“这首歌我们已经唱了五十个年头了,现在只要嘴巴一张,歌词就会涌出来。”顾秀珍用一口家乡话告诉记者。
  “田歌是小时候干农活,听大人们唱的。田头里,你一句我一句,很热闹的。”顾秀珍说,几十年过去了,以前自编的老田歌已经渐渐没落,她们唱的几首歌都成了经典。
  田歌成了农家乐特色
  西塘镇荷池村紧挨着西塘古镇,是典型的江南小村庄,也是嘉善县唯一的“农家乐”旅游村。记者了解到,在这里,除了秀美的风光,原汁原味的田歌也是主打的一张王牌。
  为了让田歌再次在村头唱响,荷池村办了一个田歌培训班,请了村里几名田歌高手,整理谱写歌词。除了挖掘老田歌,还创作新田歌。
  嘉善县文广新局局长钱大忠告诉记者,荷池村自从办了“田歌沙龙”和田歌培训班,田歌手从原来五六个人一下子发展到300多人,而村民们在劳动之余,也时兴唱上几句自编的田歌。
  现在荷池村的“田歌文化”风头很劲,一到晚上,村民们三五成群聚集在村文化活动中心,一起学唱田歌。72岁的居金林老人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田歌高手,因此成了村里的大红人。
  荷池村村支书李永勤告诉记者,为了向游客展示嘉善特色文化,村头的桥上有田歌手尽情放歌,“现在旅游的人比以前多了,旅馆生意也好了,最近又新开了好几家。”
  专家热议保护原生态歌手
  根据叙事田歌《五姑娘》改编的同名音乐剧在“七艺节”上一举捧得文华大奖,不仅打响了田歌的名气,也让《五姑娘》成了嘉善田歌的代名词。今年,根据田歌改编的歌曲《送粮》还上了青歌赛舞台,田歌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今年,嘉善田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顾友珍、顾秀珍姐妹俩则被确定为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虽然这几年不断加强对田歌的保护力度,但在前天的研讨会上,专家们都谈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原生态的歌手越来越稀少。
  “田歌发源地丁栅是个渔村,可以从这里入手,寻找原生态歌手。”省文化厅非遗办主任王淼说。
  著名田歌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韩金梅则建议在嘉善设立“田歌传习所”,让更多的田歌爱好者唱响田歌,保护和继承田歌。
  省群艺馆副馆长邬勇认为,定期在田间举行“擂台赛”,放开喉咙唱一唱,有利于发掘埋没在乡间的优秀田歌手。
  “给原生态歌手弄一台现代音乐剧,包装包装,让他们也尝尝当明星的感觉。”杭州市群艺馆馆长张莉说。
 (来源:浙江在线/作者: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