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一
     振兴秦腔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办法,艺术展览早该举办
     著名剧作家田汉早年说过“秦腔不仅是陕西一千万人的剧种,也是六亿人的剧种”。“京剧很多剧目是秦腔的,许多表演也受秦腔的影响”。世界三大戏剧是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前两种戏剧随时间推移已经消亡,中国戏曲却以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历久弥香,而秦腔正是这历千年而不亡的中国戏曲(昆曲、弋阳腔、柳子戏、梆子)的四大声腔之一。秦腔开创的板式变化体(简称板腔体),改变了曲牌联缀体一统天下的格局。之后,它又在著名的“花雅之争”中,代表地方戏曲(花部)取代了昆曲(雅部)在中国剧坛的盟主地位,为一时之冠,对明末清初梆子、乱弹、皮簧等地方戏曲的孕育、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我国梆子声腔体系的代表剧种,被称为“百戏之母”。
     今天,虽然秦腔艳冠群芳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回,但她仍在国内甚至国际舞台上散发着耀眼的艺术光芒。特别是在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潮中,盛载着秦、汉、唐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代表陕西地域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秦腔艺术就更显珍贵。但是,近年来,秦腔也受到其他艺术媒体的很大冲击,个别剧团因为自身体制或主管部门重视不够被迫关门解散,丧失了不少传承的队伍和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举办首届秦腔艺术展如雪中送炭。
     历史上在陕西境内存在着四路秦腔,分别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中府西安地区的“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这四路秦腔后来流传到山西、甘肃、新疆等地,发展壮大了秦腔流行地域。
     据省艺术研究所的同志介绍,早在上世纪50年代建国之初,陕西省文化厅便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奔赴大江南北,从民间收集整理了大量秦腔艺术档案。其中包括古代流传下来的木刻本、石印本、手抄本等大量珍贵文物,但一直收藏并未展出。这反映出我们与兄弟省份的差距与滞后。秦腔的声韵诠释了秦人的性情和风采,在我们这里发源,我们感到自豪,更应该懂得珍惜……
     省文化厅新上任的余华青厅长,有着多年丰富的理论和领导工作经验,十分重视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他在第一次主持举办陕西省第五届艺术节的过程中突破传统思维,首次提议举办秦腔艺术展,而且要展一个月。厅长才思敏捷的头脑,真抓实干的作风,让我们所有工作人员感受到了信心和希望,终于让首届秦腔艺术展在西安成功举办并赢来一片喝彩。外国朋友、秦腔新老艺术家、部省领导、还有广大戏迷票友纷纷前来参观。票友们看展览,看到兴奋之处便跃上戏楼,拉开架式,响彻云霄地吼一出拿手戏;秦腔小演员们看展览,对着展板上的亮相用心揣摩,比划模仿;秦腔老演员们看展览,看到自己年轻时被国家领导接见的照片,顿时容光焕发,一边回忆当年激动人心的情景,一边登上戏楼再展身手;戏迷们看展览,更是认真,带着耳机听曲子,拿着放大镜看展板,一点瑕疵都不肯放过,有的在留言本上大加夸赞这个展览的同时,还将自己关于秦腔发展的建议也一同附上;外国朋友看展览,看到秦腔服饰,赞不绝口,抱在怀中,戴在头上,爱不释手。这再次证明了鲁迅先生所说的那句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时也证实了振兴秦腔应采取更多的办法,秦腔艺术展早就该办,并且还要多办,它是传承和保护秦腔最有效的办法,它不单是展览也是课堂,它使人回顾也使人受教。
     思考二
     文化艺术的发展,舞台表演固然重要,但不要轻视展览展示这些形式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两种展示自己的动机:展示自己的物质和展示自己的精神。在出现文字以前,图形是原始人类用以记录和展示自身活动的主要媒介之一,这种记录被不断地重复和丰富,记录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舞台演出和展场展示同属于同一动机的两种展示方法,却都具有自身特长和制约的特殊性,数不清的舞台艺术教化和影响了人类无数,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它却很难表述自己的历史,利用物资图表来证明讲述自己的故事,所以,舞台剧也必须借助其它的展示方式展示自己,这就是展览。
     展览可以在展示空间压缩时空,运用实物陈列、版面、道具、音像、色彩等综合要素来表达和传递信息,如果接合现代手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比起沉甸甸的教科书来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欣赏方式。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反复观看。首届秦腔艺术展就是这样。尽管从筹划设计、编排制作到布置展出只有一个月时间,但因为是第一次举办这样的一个意义深远又广受关注的秦腔展,所以我们每一步都尽量做到尽善尽美,以呈现它的动意、目的和魅力。为了避免说教,增加互动,突现亮点,我们在一周时间里围绕主题拿出几套展厅设计方案。按照大气、丰富、生动的筹展思路,经过研究讨论,最终确定展览在内容上分为:秦腔概说、演出剧目、唱腔音乐、表演艺术、舞台美术、表演机构、秦腔名人堂、演出场所与文物、报刊专著和媒体网络等9个部分的最终方案。为了更好地服务内容,我们在展览形式上运用6个分布在舞台两侧的大脸谱,50多个挂在空中的红色戏谚,既传递了艺术家艺术生命中的精华谚语同时又构成展厅空间大色块的渲染;为了突显大气,我们运用一个21米长的弧形形像墙和一个镂空的戏曲脸谱烘托展览主题“秦腔”两个红色发光字;为了表现秦腔辉煌的历史和美好的未来,我们运用2个巨幅秦腔国内外流布图,100个图文并茂的展板和1个古戏楼,两个秦腔兵器架和服饰架以及18个装有秦腔木刻本、手抄本、石印本、脸谱、戏票、老唱片、磁带、光盘、理论著作的展柜进行展示。另外,展览在色调上主要采用浅棕色、暗红色、原白色,突显秦风古韵。在氛围上合理结合声、光、电技术,运用射灯、LED幻色灯、等离子电视、多人同时在线收听的独立视听设备,让观众在聆听、触摸、观赏的过程中体味秦腔的无穷魅力。因此说,展览把广阔无际的地域场合压缩到了展馆,把千百年的时空光阴浓缩到了今日。这也就是展览的功能和魅力所在。
     思考三
     尽快建立秦腔艺术博物馆,确立陕西秦腔在中国戏剧史的重要历史地位
     秦腔艺术展结束时,我们为所有展品拍摄图像。因为展品非常精美,我们的摄影师一个也不肯放过,展品所在单位的同志看了,十分感动。他们介绍展出的秦腔手抄本是上世纪50年代从民间收藏而来的9000册剧本中极少的一部分,这些剧本中不少是明清时期所著,虽然有的纸张已经发黄,甚至缺损不全,但字迹遒劲,文采犹存,至今还有大量史料散落在民间。立体秦腔脸谱他们那里也存有几大箱,而且每个脸谱都栩栩如生,性格迥异,与平面脸谱比较起来,更有利于演员依样化妆。但是,因为受到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保存的有些图片和文字以及实物资料已经受到损害。
     有戏迷也反映,秦腔艺术展很成功,但也有一点缺憾。比如,秦腔名人堂中有很多已故老艺术家在秦腔艺术的发展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奉献了毕生精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留下他们的图像资料,只能用一个暗影来代替,令人遗憾,沮丧。
     但也有值得庆幸的事。比如我们为办首届秦腔艺术展修复了不少珍贵的秦腔图片。其中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接见陕西秦腔演员的历史图片。这些直观的电子图像全面记录着秦腔编、导、演、音、舞、美、服、化、道各方面的历史艺术成果。如果有一个秦腔艺术博物馆能够进行收藏,将是一笔可贵的文物级财富。另外,皮影、碗碗腔、眉户等与秦腔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有一个容身之处。因此,我们认为应尽快地建立秦腔艺术博物馆,传承先人历史文化遗存,筑造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最后,引用中国戏剧理论家齐如山的一句话:“国人若想研究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世界人若想研究中国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若想参考(戏剧)以前的法则,当然应追本寻源,由西安秦腔入手。” 
 (来源:三秦都市报/作者:张璋 成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