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 绝活 政府补贴
     摘  要:广州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项,却只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25项,代表性传承人19人。广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前年曾开展过一次大规模的技师认证工作,最后获高级技师资格证书者仅有6人。市政协对此专题调研后发现,广州“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记者了解到,出现这种情况是“非遗”行业内外交困的结果。一方面,工艺美术等“非遗”行业产业萎缩,年轻人视之为“夕阳产业”不愿涉足;另一方面,“非遗”行业学艺艰苦,待遇低,周期长,同当前“短平快”、“体面轻松赚大钱”的就业思潮不符,少人青睐。有“非遗”项目大师称,现在的广州年轻人学习“三雕一彩一绣”者无几,学徒主要以外省人为主,即使有“后生仔”拜师学艺,也少有人能坚持到学满出师。
     “非遗”大师年事已高
      一位老艺人、一门巧手艺、一曲老民歌……都镌刻着祖先走来的痕迹。目前,广州的老艺人、老表演艺术家均年事已高。
     广州现有的1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仅有2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粤剧艺术家红线女已81岁高龄,广绣工艺大师陈少芳也年过古稀。在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59岁的玉雕大师高兆华已属“少壮派”,粤剧大师罗品超已96岁高龄,榄雕大师黄学文已年近八旬。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在于传承。广州市副市长徐志彪说,目前广州“非遗”传承已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难。
     “现在很少人做这个行业了。”广州牙雕大师李定宁说,由于牙雕的原材料象牙短缺,从事牙雕的人越来越少,“现在不仅仅是传承困难,而是整个行业濒危。”
     广州玉雕大师高兆华从1972年起任南方玉雕厂艺改组组长,目前,他成立了一个工作室出来“单干”。“我们厂原来有1300多人,现在据我知道的还在从事玉雕这个行业的人不超过20个。”他说,玉雕对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工作也相对辛苦,但挣钱不多。“很多人在做玉石鉴定或贸易,那个工作挣钱容易,也不辛苦。”
     记者了解到,玉石鉴定、贸易已成职场热门。一位自称“打工妹”的刘女士说,自己从事玉石珠宝鉴定时间不长,但目前月薪已达4万元人民币。而各级宝石检测培训中心所开办的证书培训班招生广告泛滥,尽管课时安排只有几天或一两周,但其学费均为4000多元至10000多元不等,报名者趋之若鹜。
     广州市政协专题调研组专家称,广州目前高水平的传统工艺品越来越少,由于“非遗”行业技术人员老化严重且数量大幅缩减,“一些高水平的作品,如红木家具雕刻、象牙雕刻往往需要多个技术人员的综合技术集体完成,费时费工。”
     “满师”学徒少之又少
     “非遗”传承形式多为师傅带徒弟,而学艺艰苦、工资待遇低、学艺周期长,即使有年轻人入行,半途而废者甚众,成材率不高。
     最近两个月,玉雕大师高兆华正在和自己的弟子合作一个“夜半钟声到客船”的作品。石头是台山黄蜡,拳头大一块就要1万多元,而作品完工后,价值可能翻10倍以上。“我们主要是帮别人做,挣一点辛苦钱。”高兆华说,跟他合作的徒弟是云南人,已学了两年多,“不容易了,很多人学几个月一年多就不愿意学了。”
     然而,这个云南的徒弟技术仍未过关,师傅认为,他离学成还有两三年时间。高兆华自己成立了工作室,为了让徒弟们安心学艺,给6名弟子每人每月不少于2000元的工资。“工资很不错了,工作又不是太累。”高兆华说,即使这样,仍有不少学徒在刚踏入玉雕门槛一年半载后便离师而去,“没办法,学这个手艺得三五年,但学出名堂没十年二十年是不行的,我总不能约束徒弟们几十年吧。”他说,原来跟自己一起在南方玉雕厂做工的人中,不乏技术成熟者,可从事玉雕的人寥寥无几,“连熟手都去做玉石生意了,哪里能赚钱人们肯定往哪去,不能强求。”
     高兆华说,在跟他学艺的年轻人中,以云南人居多,广州人很少,不过,他已不考虑徒弟来自何方,“最重要的是广州玉雕这个手艺传下去,不能失传了。”
     与高兆华情况相似,花都区花山镇铁山村灰塑艺人邵成村自小随父学艺,灰塑技艺娴熟,曾与父兄参与陈家祠和广州不少庙宇、祠堂、大宅制作和灰塑修复,他组建的灰塑施工队足迹也遍布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然而,现在几乎没人愿意跟他学灰塑。
     邵成村表示,这归结于灰塑艺人收入太低。“因为现在几乎没有商品房用灰塑来装饰,当然从事这一行的艺人也没有什么出路。”所以,对广州灰塑这个“非遗”项目来说,传承问题严峻。
     政协专题调研组发现,“非遗”项目,尤其是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形式多为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而学艺艰苦、工资待遇低、学艺周期长等因素使得不少老艺人都不愿让子女继承父业。即使有年轻人入行,半途而废者甚众,导致成材率不高。同时,广州全市的职业学校目前无一开设手工技艺专业,更让传承“非遗”项目的生源少之又少。
     政府补贴“非遗”大师
     “非遗”项目传承向来以社会为主,不少专家建议政府采取给传承人实质性帮助的方式稳定“非遗”项目传承,并扶持相关产业发展壮大,激励更多人涉足“非遗”行业。
     广州市政协专题调研组曾到江浙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组发现,扬州市对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措施,包括直接给予工艺师补助: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每月补助1200元,省级800元,市级600元,直接用于传承人的生活和传习活动。       调研组建议,广州市在培养传统工艺行业传承人方面,除了鼓励师傅带徒弟外,还应采取社会力量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课程,政府对经济困难的学生采取减免学费和给予生活补贴的方式支持其学习相关技术。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不少专家都倾向于政府采取给传承人实质性帮助的方式稳定“非遗”项目传承,同时,政府对遗产传承人也要扶持与监管并重,不仅制定严格的传承人标准,还要对经费的使用承担指导、管理之责,并监督该项遗产传承的状态。
     然而,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护“非遗”并非政府补贴那么简单,因为“非遗”项目传承向来以社会为主,因此,政府可以在其相关产业,如传统工艺美术方面加强扶持,将产业做大,“产业发展好了,原来的大师们就稳定下来,也会有更多的人涉足这个行业。”
     广州市副市长徐志彪日前表示,广州正在普查和建立“非遗”项目名录,同时,将详细建立“非遗”项目传承人档案,制定有关扶持政策,特别是对一些传统工艺、绝活绝技,将给予大师们名誉和物质奖励。他说,广州市将制订特殊政策,将“三雕一彩一绣”的生产制作作为特殊文化产业,在税收优惠和研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专项资金扶持。同时,广州市将加快制订、出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术津贴(补贴)管理办法》等扶持性的办法、法规。
     个案调查
      榄雕绝活无榄可雕后继乏人
     4厘米长的榄核上雕刻着一叶小舟,小舟两旁有通花窗,皆可开合;船头垂下的链条也是以榄核雕成,环环相扣。其精致程度让人不禁想起明代魏学?サ摹逗酥奂恰分行稳莸摹柏璨灰蚴葡笮?,各具情态”。 
     在近日海珠区举办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创文”成果展示中,特色民间艺术展示成了最吸引市民眼球的部分,其中又以“榄雕”的展示现场聚集的人群最多。在榄雕的摊位上,大大小小的榄雕作品引人注目,不少市民都争相观看小小榄核上的玄机。
     记者趁机采访了榄雕大师曾昭鸿,了解到榄雕工艺品在广州市场上已经比较少见,主要在陈家祠等艺术展馆内展示销售,而榄雕这门民间绝活也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与榄雕结缘36载
     榄雕工艺始创于增城新塘镇,主要采用增城一带盛产的乌榄核来作为雕刻材料,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早在明末就已达到很高水平。遗憾的是,300多年后的今天,由于榄雕经济收益的微薄,榄雕这门绝活已经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1972年中学毕业的曾昭鸿进入了广州大新象牙工艺厂,他与榄雕的缘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当时厂里安排他拜当时广州最著名的榄雕艺人区宇仁为师,曾昭鸿从零开始,用了整3年的时间苦练基本功,才得以顺利出师。1983年,他的两件作品“龙船”、“大宝鼎”获广州市青年发明奖。1984年他创作的“四层龙船”获广东省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评比优秀奖,自此奖项不断。
     辞职在家专做榄雕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种种原因,牙雕厂决定不再发展榄雕生产。厂里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工资也极低。到了1989年,曾昭鸿也只能黯然离开工厂,转到另一家工厂工作。为了生活,他不得不“暂别”榄雕的世界。
     出于对榄雕的热爱,在业余时间里,曾昭鸿经常拿起刻刀进行创作,2000年,曾昭鸿做出了人生里的又一次重大抉择:辞职在家专门做榄雕。
     2002年,他参加广州市首届旅游品大赛,以“南海龙舫”获得创作大奖。这件作品被一位来自北方的收藏者买下收藏,这也是曾昭鸿第一次卖出自己的作品。此后,他的作品开始被一些工艺品公司拿去代卖。
     工作单调吓退年轻学徒
     现在,榄雕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方面显示榄雕的价值得到了重视,但另一方面也是榄雕艺术濒危的信号。
     曾昭鸿介绍,制作榄雕需要五个步骤,选料、开杯、打磨、着色和包装。“以前打磨用的都是象牙粉,现在都找不到材料,只能用刀慢慢削了,一个最普通的两厘米长的小葫芦就要打磨两个多小时。”说到这里,曾昭鸿拿出他的十几把刻刀,每一把都有二十厘米长,每一把都不一样,有圆的、弯的、尖的,各有用途。“用的时候难免会刮伤,起泡、长茧都是很正常的。”曾昭鸿抬起两只手给记者看,由于常年握刀雕刻,曾昭鸿的拇指和无名指上已经磨出了老茧。由于制作一个榄雕非常耗时,就是加工小小的一颗两三厘米长的榄核也能耗时一天,有时候图案复杂一点,甚至还得花上两三年的时间,加之榄核体积细小,常年雕刻对视力的伤害非常大。
     曾昭鸿说他曾招过几个年轻人为徒,可没有一个坚持过2周,就全都自动消失了,“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种既辛苦又回报较低的工作。”所幸,曾昭鸿的儿子现在也开始继承父亲的技艺,这也让曾昭鸿有了一些安慰。
     原料缺乏无榄可雕
     在当天民间艺术展示摊位上,摆放着他们两父子最得意的作品―――中华世纪龙船。虽然这艘船只有巴掌大,可是从构思到完工足足花费了四年时间,船身更用超过两百个榄核组合雕刻而成。据悉,这艘龙船曾经在去年获得第三届广州市工艺美术精品评比金奖。曾有人出价7位数想买下这艘榄雕船,曾昭鸿还是没舍得卖出。
     在后继乏人的同时,榄雕的原料―――榄核也面临着“断货”的危险。曾昭鸿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用的乌榄核很多都是以前留下来的,现在的榄核都很小。”记者看到,一颗20年前最小的榄核也有三四厘米长,现在最大的也只有两厘米左右。
     曾昭鸿介绍,榄雕的榄核以大为好,这样做出来才有观赏和收藏的价值。但由于现在大批的乌榄树被砍伐,能够用于雕刻的榄核越来越少,“大榄核越来越少了,很难找到适合雕刻的榄核。”(亓欣欣 符超军 谭玮 谢强邓莉)
     小资料 广州三大类“非遗”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表演艺术、传统工艺美术和民间民俗节日三类。目前,在表演艺术中,除粤剧、广东音乐外,咸水歌、黄阁麒麟舞、木鱼书说唱、鳌鱼舞等都面临传承和发展脆弱问题。而传统工艺美术更是全行业不景气,传承已成难题。象牙雕刻、玉石雕刻、红木雕刻、彩瓷和刺绣等“三雕一彩一绣”最具代表性,当前,行业内原有10家国有企业仅大新象牙工艺厂靠出租厂房、少量生产来勉强维持,全厂职工也减至56人。相对而言,广州市的民族节日传承方面比较好,沙湾飘色、番禺水色、迎春花市、乞巧节、广州重阳登高、扒龙舟、盘古王诞和波罗诞等都得到了良好的挖掘和保护。
 (来源:南方日报/作者:闫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