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皮布又称纳布、楮皮布、谷皮布等。古代文献中所称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树皮制成的衣冠产品。海南岛黎族树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区,包括三亚、五指山、东方等市及琼中、保亭、陵水、乐东、昌江、白沙等县。
     保亭县黎族树皮布文化的起源可上溯至石器时代。先民们在用麻和木棉纺织之前,曾经历过相当长时期的“无纺织”年代,用于蔽体的衣物主要是这种粗纤维的“树皮布”。由晋人裴洲《东观汉记》一书可知,汉代已有用树皮布做冠的记载,当时边疆少数民族还以树皮布制衣裳、被褥。
     海南岛的黎族先民掌握棉纺织技术之后,树皮布并未完全让位于麻、棉制品,依然有人用楮树皮制作垫单、衣服、腰带等生活用品。这主要是因为树皮原料丰富且易采集,黎族对其技艺已相当娴熟,而成品又十分耐用。
     黎族地区可以用于加工的树皮有很多种,如厚皮树、黄久树、箭毒树、构树等,其中构树古称“树”,学名“楮树”。
     黎族“缝树皮为衣”有七个步骤:扒树皮、修整、将树皮放在水中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成片状和缝制。人们利用加工好的树皮布剪裁缝制帽子、枕头、被子、上衣、裙子、兜卵布、口袋等生活用品。尽管这一技艺分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并不多,其中以锤打工具最为重要。石拍是制作树皮布的器具,也是树皮布文化的标志。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海南岛上的树皮布及石拍已经进入了博物馆而在生活中消失。在黎族地区,年轻一代已不知树皮布为何物。因此,对于树皮布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发掘整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