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果子,沙果子,乐都沙果子……”早些年,当你途经乐都县城时,当地的果农们操着一口乐都话销售新鲜的沙果。如今,却很少能听到果农们的吆喝声。 
 
     乐都沙果已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明代已大量栽培,以石嘴子、上下寨子、河滩寨、柳树湾等地最多。河湟地区唯乐都出产的品质最佳,果实色艳多汁,香酥脆甜,贮后肉质沙化;果实可制成果干、果丹皮或酿果酒,性甘温,能消食化滞、散淤止痛。然而,拥有百年历史的乐都沙果,何以会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栽培沙果最为有名的碾伯镇下寨村。 
 
     下寨村坐落在湟水河北岸。走进村庄,浓荫遮日,果园比比皆是。在成片的果园里,河湟地区有名的农产品几乎都有种植:核桃、软儿梨、长把梨、花椒、黄瓜、西红柿、豆角应有尽有。在名目繁多的瓜果中,零星地分布着老沙果树。 
 
     下寨村村党支部书记周贵文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下寨村的沙果树遭到了病虫害的侵袭。当年,一种叫“腐烂病”的病虫害蔓延到了全村的沙果树上,村民们想尽办法治疗,却一直没有治好。病虫害多了,果子销售就困难,下寨村的许多村民忍痛挖掉了沙果树。 
 
     “沙果虽好吃,却也有不足之处。就成长周期来说,沙果生长速度慢,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效益。”下寨村一村民说。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乐都沙果难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除了病虫害的侵扰以外,与生长周期慢、储存时间短也有重要关系。 
 
     据周贵文介绍,就一棵树而言,成熟周期也不一样,而成熟的沙果贮存时间只有三天左右,过了贮存期,沙果果实发黑、果肉腐烂。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今天,沙果难以满足果农们的期望。 
 
     上世纪80年代后,乐都沙果遭遇了病虫害的袭击,下寨村走了一条改良之路,即对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沙果树连根拔除,栽植病虫害侵蚀较少、容易管理的软儿梨。 
 
     如今,下寨村的软儿梨数量达到3000棵左右,并出现了一批种植大户。针对村民的需求,下寨村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为村民讲解有关科普知识,并不定期举办培训班,让农民充分享受科学管理树木的成果。 
 
     下寨村的沙果树慢慢消失了,村民们却在软儿梨身上看到了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