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功夫出少林”,一部电影――《少林寺》使嵩山少林寺扬名中外,少林功夫也因此热极一时。2006年,少林功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暂缓中国申报的嵩山历史建筑群项目,因少林寺也在其中,嵩山少林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位于中岳嵩山名扬中外的少林寺,素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称。少林寺除保留众多历史建筑和文物外,少林武术更是名扬天下,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自古中国武术在技击上划分南北两派,北派拳术气势雄劲,大开大阖,力量深厚,而南派拳术动作工于细腻。因少林拳多讲究腿法,在南拳北腿的划分中,少林拳一般代表北派。少林为佛教圣地,佛学称“内学”,佛教经典称“内典”。佛家称佛教以外的宗教为“外道”,而武林中却称武当为“内家”,少林为“外家”。这一说法是从拳术的外观上定论的,即武当重练内,以静制动,尚意不尚力;少林重练外,勇猛疾狠,硬攻直上。但事实并非如此。禅宗对少林武术的影响很大,少林武功多讲究内功修炼,少林拳实为取众家技击之长的一门讲究内外兼修的功夫。
  以棍起家  抗倭扬名
  少林武术主要以武术器械――棍术见长,并且是少林寺独创的一门武技。少林棍,最初是从一种称作禅杖的棍子演变而来。古时称出家的男众为“比丘”,比丘们托钵云游乞食于四方,经常要走山路,为了驱赶恶狼野狗,所以手中离不开称作“杖”的棍子。《武经总要》中提到“棍之异名有四:曰棒、曰杵、曰轮、曰杆”。佛门中护法用的“降魔杵”也是棍的一种。而少林棍法是武僧结合各时代实用的格斗技巧,经过长期演练实践创造出来的。
  大约在隋朝,由于隋文帝提供寺僧食用资费,使少林佛业隆兴,为保护寺院财产,少林寺开始增加武僧的人数,演练各种武技,并创造出自成一家的棍术。少林棍走出寺院是在隋末唐初。据史料记载,擅长少林棍的寺僧曾为唐王立下汗马功劳。清末建成的白衣殿内记录少林寺历来大事的壁画中有“十三僧救唐王”,讲的就是棍僧的英雄故事。
  历史上关于少林棍僧使用棍的故事不少。诸如《中州杂俎》记载说:“黄巾之乱,少林众僧惶惧欲逃,忽然一火头老僧从厨房中冲出道:‘大家勿忧,老僧一棒驱之!'众僧笑老僧狂言。当黄巾军入寺抢劫,中见老僧手拿三尺棍,径直冲进黄巾军中,伤者无数,其余夺路散逃。”据考证说:“执棍老僧紧那罗俗名许那罗,偃师人,原是寺里一位烧火和尚,精通武术,对于刀法、枪法、棍棒、草镰等十八般兵器无不娴熟。少林武僧称其为二辈爷。”传说紧那罗打退黄巾军后,以其棍法教授众僧。所以有人认为,紧那罗是少林棍的始祖。
  明朝是少林棍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少林棍僧抗击倭寇的故事家喻户晓。在与倭寇的交锋中,少林棍打出了中华武术的威风,在一系列保卫战中,少林棍僧以一当百,为大明朝抗倭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正因如此,少林棍得到明朝不少军事将领的认可,对少林棍法评价极高。如何良臣《阵纪》说:“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别易耳。所以拳棍为诸艺之本原也。”明将戚继光对棍更是赞赏有加,他在《纪效新书》中附载了棍法十四势,并写有赞棍的歌诀。
  据历史记载,当时明朝至少有近百万军队,为什么要派僧兵抗倭呢?明朝嘉靖初,由于和平日久,民不习兵,特别是苏州、松江一带武备松弛,嘉靖三十三年春天,倭寇侵入苏、松诸郡,因明朝祖宗传下的制度――非奏请不得擅动军队,朝廷起初没有出兵,各郡只好组织民兵和地方官吏的家兵抵抗倭寇,三十七战皆因“小民畏怯”,遇之辄败而走。倭寇趁此长驱直入,直逼杭州,杭州郡守手下无兵,束手无策。当时,杭州都督万鹿园在昭庆寺训练了一支200人的僧兵,面对这种形势,万都督要派他的僧兵投入战斗,但一些官吏对僧兵能否打仗深表怀疑,提出“欲赌酒为试”,带来八位武术教头与僧比武。当时,万鹿园身边只有一位名叫孤舟的高僧,比武一开始,八个武教头“从旁跃出,各持棍乱击孤舟,孤舟一无所备,以偏衫袖却棍,一棍为袖所裹,信手夺之,反击八人,八人应棍而倒”。三司击节叹赏,同意让万都督的僧兵参加保卫杭城的战斗,并作为前锋抗敌。  
  关于少林棍僧英勇抗倭的事迹及其生死情况、使用棍法、棍形、棍的材质都有详细的记载。如《钟微倭奴遗事》:“嘉靖三十三年八月,募至少林僧兵大造化,其徒月空等三十余僧,俱操铁棍,长七尺,重仅三十斤,小者二十余斤,运转便如竹杖,月空身能跃起丈许,率客兵战贼于沙镇,月空等为先锋,贼来接战,撄其棍者,应手而仆,屡遇屡毙,格杀贼不下二三十……乃下马斩首级,贼有仆而未死者,反刃而伤之,兵遂溃。”又《明书?戎马志三》:“癸丑(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少林僧兵应募至者,曰月空等四十人,俱持七尺铁棍、重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杖、征倭于松江,其徒三十余人,自为队伍,持铁棍击杀倭甚众,皆战死。”这些记载大同小异,其中有的地方并非准确。根据明人郑若曾的说法,抗倭僧只有四人战死。无论怎么说,从少林僧“征倭出死力”,可知少林棍僧作战十分英勇,为国效力不遗余力。
  博采众长 终成一格
  明朝抗倭一战,显然打出了少林棍的威力,武林纷纷效仿,书籍也多加记载。少林棍更被僧家称为“艺中魁首”,视为少林武术的珍宝。可是到了清朝,随着热兵器的出现,少林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明清以来,“少林拳”也在武林中有不小的名声,民间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一说,还有“达摩创少林拳”之说。但根据现代一些史家考据来看,少林武术传说多半出于杜撰,因此对少林拳的渊源和达摩创少林拳提出了疑议。据考证,在达摩之前,各寺庙僧道练武活动就已经颇为频繁,因为宗教在北魏一开始就得到统治阶级的保护。一般而言,少林拳是古代僧人结合健身术和技击术,并吸收各拳术之长发展而成。在健身方面,少林拳得《易筋经》、《洗髓经》及其他内练气功的帮助不少。唐太宗李世民因少林棍僧破敌有功,封寺僧昙宗为大将军,准许少林寺养兵五百后,少林寺武术大兴一时,民间不少武术高手慕名而至,除了护院,守庙、拒盗,平时更是在一起切磋武艺,使少林拳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风格、动作朴实,招势多变、力量运用灵活而有弹性的少林拳。如今少林拳主要包括小洪拳、大洪拳、罗汉拳、梅花桩、炮捶等拳种,散打也有特色。据传,少林拳术有套路172种之多(器械除外),并曾有木刻版拳术谱留存于世,放在寺庙的大殿内。后殿有练武场所,其兵器架上有大刀、三头叉、双拐、双手带、硬鞭、铲、戟、长矛等各种武术器械,可谓琳琅满目。
  元、明、清以来,少林拳广为传播。如《少林拳法》说:“元时觉远上人访白玉峰于陕西兰州(今属甘肃),如寺授技传大小红拳。”罗汉拳到清代,已流行于福建连江、长乐一带。洪拳主要在广东一带发展。梅花桩,又名梅花拳,全名“干枝五式梅花桩”,起源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才广为流传。程冲斗《阐宗》提及少林寺习拳;《鸿雪因缘图记》也载其事;黄梨洲《王征南墓志》称“少林拳勇名天下”;唐荆川《峨眉道人拳歌》中称“少林拳法世所稀。”
  屡遭劫难 浴火重生
  嵩山少林寺及其武术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曾数遭火毁和荒废。北周建德二年(573年),信奉佛教的人占居民一半,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周武帝宇文邕下令禁止佛道二教的流传,遣散僧道尼回乡生产,少林寺寺院荒弃。北周大象年间(579―580年)重建后改名“陡岵寺”。据《太平广记》说:少林武僧在北齐时就有“拳捷骁武”者,但到隋朝大业末年,少林寺曾被“山贼所劫,一贼遂纵火焚塔院,院中许多殿宇烧尽”。第三次是元顺帝至正末年(1341―1368年),国内名刹几乎焚烧尽灭,少林寺也未能幸免,僧众四散出走。元朝的这一次毁寺使少林寺损失不小,部分经书、武术书籍(宋以前)也遭焚毁。清朝康熙年间,因少林寺僧被诬告“反清复明,蓄意谋反、通番卖国”,康熙帝下令火烧少林寺,可怜128名僧人只剩下几个逃得性命。雍正五年虽有禁止民间教习拳棒的“上谕”,但民间一直习武不断,少林武术禁而不止。道光年间,清廷大员麟庆到嵩山,要求看一看“少林校拳”,方丈选出武僧在紧那罗殿前表演,麟庆看后称赞少林武术“熊经鸟伸,果然矫捷”。此后少林寺武术得到生息发展。少林寺最后一次遭毁是1928年,由于军阀混战,石友三部火烧少林寺,大火延烧40余日,文物尽毁,连木刻版拳谱也遭火焚,这是少林寺武术被毁最惨重的一次。
  事物的发展总是矛盾对立统一的,有破就有立,少林武术虽多次遭到禁止和破坏,但众僧四散,却是少林武术传向民间的主要渠道,其中不少技击动作与其他拳术融合,创立出新的武技和拳种。
  近百年来,少林武术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为世人所广知。在清末民初,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武术所反映的思想文化体现了忧国忧民,探索真理,求生存、争解放的精神,不少有识之士面对列强瓜分、民族灾难深重,纷纷呼吁“强兵习武”,并写下不少关于少林寺拳术的文章。1897年何炯在《中西体操比较说》中就介绍了少林拳的历史,1915年尊我斋主人著有《少林拳术秘诀》,1921年朱鸿寿出版了《少林拳法图谱》……尽管诸多名人积极宣传少林拳,但实际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没有得到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武术才真正受到政府的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专门组织科研人员对少林武术进行挖掘研究。近年来,嵩山少林寺对传统武术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方面加紧深入挖掘和整理少林武术,另一方面成立了武僧表演团,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并多次参加对外交流,使藏而不露、内静外猛,“秀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的少林拳着实让西方人大开眼界、啧啧叫绝。这种对少林武术的改革和对外表演,给嵩山旅游带来了重要影响,也在表演中使少林武术有所创新。
  随着少林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大众对少林寺也备加关注。现为少林方丈的释永信成立少林寺武僧团、少林实业有限公司、少林影视公司等机构,对少林寺进行商业化的经营和推广;还有少林素喜大和尚的大弟子释德虔开武校、出了数十本关于少林武术的书,《易筋经》等“秘笈”也公之于众,对此,有赞扬的,也有反对的。依笔者之见,这要一分为二、为三地看问题。应该说,少林方丈的改革,方向是使少林武术由“护法向弘法”发展。释永信、释德虔两位高僧多年来,开展挖掘、整理、出版少林武术典籍以及使少林武术走向世界,这对弘扬少林武术无疑是有贡献的。但少林武术不单是少林寺或嵩山的,它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中华武术的典型代表、一块醒目的金字招牌,因此少林寺的一举一动产生的影响都非同一般。旁人看少林武术及其发展,可能会与少林高僧们的观念不一致,但总体上是出于好意的。作为武术名门,与其他武术门派相比,要做的事、要考虑的问题也要更深更广。比如在大众武术传播方面、在竞技武术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多做些事,这是大众所希望的。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少林寺不是世外桃源,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也是各个时代文化积淀的结晶。因此,少林武术要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来源:www.ccdy.cn,作者:王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