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 扬鞭锏门神 本网资料
  短期“繁荣” 隐忧重重
     绵竹木版年画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汶川大地震后,包括孝德镇射箭台村、遵道镇棚花村两个年画村在内的多个年画生产场所都受到了影响,设备、作坊不同程度受损,年画博物馆也成了危房。不过,年画精品、绝版年画和雕版文物暂未受到损害,呈现绵竹年画发展脉络的大量实物资料也得以保留,百余位年画艺人安然无恙。这是震后绵竹年画得以保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绵竹年画还暂时“因祸得福”,众多的解放军官兵、支援者以及对口支援建设者,离开绵竹时都会采购大量的年画制品。部队战士都说从网上、电视了解到绵竹的年画,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来。服务小分队员何茜告诉笔者,基本上所有年画销售点的销量都比去年同期有了大幅增长,但通过对年画产业链的梳理,服务小分队认为,地震对地方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以地方财政作为主要推动力量的年画保护和发展工作,很快就将面临后继乏力的危机,这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分类整理 对症下药
     截止到目前,服务小分队已经在绵竹展开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访问,中山大学教授宋俊华等带领的6名队员已经先后在绵竹剑南、遵道、汉旺、西南、孝德、富新、东北等多个镇区,深入调查和访问了近十个年画生产、创作组织和数十位年画艺人。
     服务小分队认为,对传统的木版年画和现代的众多年画衍生产品,应该分门别类地制定政策,加以保护和发展。传统的木版年画,应以政府和社会投入为主,重点是对其“原生态”性的保护,维护传统技艺的完整性,保留历史韵味;而新的衍生产品,则需要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相适应,主要走日用消费品与工艺品相结合的路线。艺人们对此也深有体会并进行了初步实践。比如南派老艺人陈兴材和其子陈云富主要做传统年画,第三代传人陈强在做创新研发和制作。喜欢木版年画的人会倾向于购买传统年画,还有些人不在乎传统不传统,标准就是“好看不好看”。
     慧丰年画坊的年画工作者陈学彰说,绵竹年画怎样找准人、找真实的东西,把它传下去才是最关键的,只要能够产生经济效益,那就是合理的。不过,他个人却始终坚持要走传统路线。
 绵竹年画 状元如意 王树村藏
  年画复兴是个系统过程
     宋俊华认为,地震之后,年画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他说,一方面,传统年画是有着丰富民俗性的艺术样式,它与传统节俗相关,反映了人们求吉避凶的心理,同时还是大众情感和审美的投射。但现在,传统木版年画正在“远离”民间、民俗。农耕时代的远去,现代人鬼神意识的淡化,印刷工业的出现,以及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都对现今年画的处境产生了影响。
     在抗震救灾部队撤走之后,几天内几乎没人来到年画村。按当地村民的说法,“这里光秃秃的没地方遮阴,又没啥其他休闲项目,要是有个娱乐场所人家还可以喝点茶嘛”。朴实的言语,显示出当年年画村设计上的缺失,也为未来完善配套设施提出了具体建议。
     目前,一些年画在制作上已经开始借鉴现代的印刷方式。艺人们对于现代技术并不抗拒,并且很清楚其中的优劣:木版印的没有丝网印的干净;丝网印的均匀些,但是它黑的地方就漆黑,呈现不出木版的韵味;木版印容易造成墨点,太明显稿子就废了,但木版印的黑色是沙黑色,具有独特的韵味。
     专家指出,产业化是绵竹年画未来发展的主要途径。绵竹年画需要打造一个涵盖设计、制作、批发、销售等整个流程的、成熟的适应市场竞争的产业链,而不是原始作坊式生产。与此同时,降低成本,形成规模效益、品牌效益,提高年画的经济价值,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来源: www.ccdy.cn 作者:朱钢)
 附 新闻报道:
 绵竹年画保护面临危机 
         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服务队第一分队日前在地震灾区四川绵竹进行了为期一月的田野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国家级“非遗”项目绵竹年画的保护面临着后继乏力的危机。
     调查显示,抗震救灾工作初步结束后,众多的解放军官兵、支援者离开绵竹时,都会采购大量的年画制品,这使得年画产业暂时呈现出繁荣景象。但通过对年画产业链的梳理,调查队发现,以地方财政作为主要推动力量的年画保护和发展工作,因为地震对地方经济的严重打击,很快将面临后继乏力的危机,这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该分队已经先后在绵竹剑南、遵道、汉旺、西南、孝德、富新、东北等多个镇区,深入调查和访问了近十个年画生产、创作组织和数十位的年画艺人,并且实地调查了剑南春酒厂的所有厂区,展开了“剑南春酒酿制工艺”震后影响评估。
     为了帮助灾区展开“非遗”的抢救保护工作,7月下旬,中山大学派出震后专业服务队,前往四川开展田野调查。按计划,30余名专家、学者、志愿者将陆续在绵竹、北川、汶川、青川和都江堰等地开展工作。  (来源: www.ccdy.cn 作者: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