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客人 | 注册特产屋 | 登录特产屋
手机版  二维码  | 领先的旅游特产门户网站 齐全的中国各省市县特产、国外特产,登记查询销售求购特产
东北特产:
辽宁特产 吉林特产 黑龙江特产 内蒙古特产
华南特产:
广东特产 广西特产 海南特产 台湾特产 香港特产 澳门特产
华北特产:
北京特产 天津特产 山东特产 河北特产 山西特产
西南特产:
四川特产 重庆特产 云南特产 贵州特产 西藏特产
华东特产:
上海特产 江苏特产 浙江特产 安徽特产 福建特产
西北特产:
陕西特产 甘肃特产 宁夏特产 青海特产 新疆特产
华中特产:
河南特产 江西特产 湖北特产 湖南特产
国外特产
亚洲特产 欧洲特产 非洲特产 北美洲特产 南美洲特产 大洋洲特产 南极特产
特产大全网 特产大全网
特色文化
www.tcdqw.com
用户名:
密   码:
          


特产大全网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tcdqw 就是域名,记住下次登录哦!
   特色文化 — 特产  —  特产 —  特产   

10620.女制陶男莫近”


推荐人:-特产屋   分类:     
相关查询:     特产店地图     特产店地图        旅游     旅游

   
    ――访广西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人
 
 黎族原始泥条盘筑制陶技艺传承人羊拜亮(右)
 
 选泥
     编前语
   在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上,我省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人、昌江黎族自治县的羊拜亮 (女)和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容亚美 (女)名列其中。她们的身上,传承着怎样古老的技艺?她们现在的生活过得怎么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一个小时制成煮菜陶皿
   昌江黎族原始手工制陶技艺采用的是泥条盘筑法。9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羊拜亮家,亲眼目睹了这位已83高龄老阿婆制作陶皿的过程。
   保突村离县城约5公里,位于海榆西线旁,全村有167户,980人。记者来到时,羊拜亮和儿媳妇文阿芬等人坐在屋旁树底下乘凉。听明记者来意后,羊拜亮阿婆答应现场制作一件陶皿,还特意回屋里穿上了黎服。
   不一会,羊阿婆搬出制陶的材料和工具:一小袋泥土、一把小木铲、两根竹子做的小圆棍和两瓣螺壳、一个小石臼、一个筛子、一张长木凳和两张小方凳及几块布等。
   羊阿婆先将泥土放在石臼里舂,然后倒在筛子里筛,经过几次操作,用手细细抓泥粉,感觉没有粗粒后,她把泥粉倒在事先洗净的长凳上,舀水倒在泥粉里,和泥后反复搓揉将水和泥粉捣至完全均匀后,取一块泥团铺成薄饼状做陶底,将陶底移到已铺好布的方凳上。把捣泥搓成条状,把条泥绕着陶底粘好,一连绕粘了四圈后,她用小木铲轻轻拍打泥条,使之变薄变高,一个圆型的陶皿初显其型。接着用小木棍轻擦陶坯外表,使之光滑。用螺壳刮陶壁,使陶坯中间向外凸起。老人接着搓了一根泥条粘在上面做成陶皿的边沿,再在边沿上做一对手柄。最后搓了一根小泥条轻轻地填补泥条与陶底的接缝。这样,一件煮菜用的陶皿就做成了。老人家花了一个来小时。
   “老了,体力不足了,要是在年轻,做这么一件小东西根本用不了这么久的时间。”羊阿婆用手轻捶后腰。
   制作好的陶坯要放在阳光下晒6至8天,至完全晾晒干后,才择日烧陶。文阿芬说,一般烧制的时间为两个多小时,为了增加陶器的坚硬度,在取出陶器之前,用一种黎语叫“塞柴涯”的植物树皮捣烂后,取其汁液与一种叫“柴构仁”的植物放在一起浸泡,并淋在刚出火的陶器上,经过淬火后的陶器马上变声,这样,陶器即算制作成功。
   老人一生制过无数件陶器
   通过文阿芬的翻译,记者了解了羊拜亮阿婆制陶的传奇一生。
   羊阿婆从18岁开始,就跟其母亲学习制陶技艺,嫁到保突村时,其制陶的技艺已很高了。那时候保突村很穷,因此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会制陶,以换取粮食和食盐等。羊拜亮嫁到黄家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在制好陶后,她就挑着陶皿走村串寨地叫卖。当时不是收现金,而是以物易物,即用陶皿换粮食,一件陶皿能换多少粮食,取决于这件陶皿的容量,即它能装多少粮食就可以换走多少粮食。
   文阿芬说,从年轻到现在,羊阿婆也记不清自己制作过多少件陶皿了,大到小缸,小到碗、调羹等,她都制过,白沙、东方等周边市县都留下了她卖陶皿的足迹。前两年,曾有美国、印度等国家的人慕名前来买阿婆做的陶器。
   文阿芬说,以前村里很多人都会制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大多数用上了各种铝制用品,多年前村民就不再制陶,只有阿婆还在做。但年龄大了,除非有人定做,一般阿婆不会再做陶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粘土不好取了。因为该村只有一块地方有这种粘土,取多了以后村民有意见。
   制陶技艺传女不传男
   黎族制陶技艺向来“传女不传男”。在过去,妇女制陶时甚至不允许外人或男子观看。所谓“女制陶男莫近”。文阿芬说,从挖土到制陶坯、烧陶,通通由妇女来做,男子只是砍木柴、挑陶器等杂活。对于这种习俗,目前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说法,大家比较接受的说法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将制陶技艺传给妇女,为的是使妇女在生活贫困或男人遭遇不测时能靠这门手艺维持生计。
   文阿芬说,阿婆的两个女儿、她的家母以及她本人都从阿婆那里学会了制陶技艺,等两个女儿长大后,她也要把这门技艺传给她的两个女儿。
   据了解,昌江文化部门从2005年成立保护小组,开始用五年时间用32万余元对黎族手工艺制陶技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保护。相信随着昌江黎族制陶技艺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及羊拜亮老人被指定为传承人,这项即将失传的古老技艺必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来源: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相关链接:
 传女不传男 羊拜亮与黎族原始陶艺
     一项新石器时代流传至今的黎族原始泥条盘筑制陶技艺,穿越数千年的岁月风尘,在昌江石碌镇保突村得以完好留存――
   黎族原始泥条盘筑制陶技艺是新石器时期产物,一直相传至今,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地区一带传承得较好。2005年,该制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江县石碌镇保突村今年83岁高龄的羊拜亮是这项技艺较高的传承人。
   羊拜亮于13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这项技艺,并在几十年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成为制陶能手。她利用木杆、木臼及竹刀、蚌壳等简易工具,以泥土为原料,经过系列工序制成的陶釜、陶甑、陶瓮、陶碗等器具,已为国内外研究家、收藏家所青睐。
   2007年8月,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羊拜亮作为黎族手工制陶技艺传承人入选。
   这是一个木棉花开的时节,在昌化江两岸的山间和田野上,一片片火红的木棉花儿好似天空中的一朵朵红云,装扮着海南岛西部的一个个小镇。车子一路走来,一路尽是风景,我们最后选择停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去欣赏村里火红的木棉,去拜访村里一位高龄阿婆,她,就是黎族原始泥条盘筑制陶技艺传承人羊拜亮。
   自幼和母亲学习烧陶
   老人居住的村子离昌江县城不远,村子就在县城所在的镇上――石碌镇,村子的名称叫作保突村,至于村名的来历,问了许多村民,我们都无法知道确切的含义。
   走进村子,鸡犬相闻,孩童嬉戏。间或耕牛走过,脖下挂着的牛铃叮当作响。在几位孩童引路之下,我们来到阿婆羊拜亮家中……
   老人的家地处村子一隅,院外是一菜园,菜园外便是田野。就在田野中的木棉树下,一位身材弱小的老人正在树下捡木棉花,老人娇小的身材在粗大的木棉树和空旷的田野中显得微不足道,但老人藏青色的衣服和火红的木棉花相映成趣。
   在我们视野中的老人,就是羊拜亮,得知我们来拜访老人,老人的曾孙女赶紧跑到田野之中,把老人叫了回来。
   老人光着脚走回家中,对于访者并不陌生,一边微笑着,一边指示旁边的曾孙女给我们倒水。我们一边欣赏赞叹着院子里未烧制好的坛坛罐罐,一边去探访老人背后的故事。
   保突村:制陶技艺传女不传男
   羊拜亮的婆家和娘家都在这个村里,村子虽然不大,也有百来户人家,在羊拜亮的记忆里,在母亲一辈的妇女中个个都会烧制陶器。制陶,是保突村女人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艺,就好比女孩看孩子、做饭一样,也就是在这种影响下,羊拜亮从13岁就开始和母亲学习制陶,因为在这个地区,制陶有着传女不传男的说法,羊拜亮早早地接受了这一技艺。
   保突村四周高山林立,田地很少,挖土烧陶,成为保突村妇女养家糊口的特有方式。每逢有闲空时间,村里的妇女便去田地里挖土烧陶,烧制出来各种陶器之后,便挑到附近的村子换取稻谷。
   在众多的烧陶妇女之中,羊拜亮的母亲是技艺最为精湛的一个,她制作出来的陶器样式好看,经久耐用。聪明、伶俐、懂事、能吃苦耐劳,这是羊拜亮在全村人心中的印象,而正是因为这些,也成就了羊拜亮的婚姻,才嫁给了老伴王阿度。
   陶罐见证烧陶女爱情
   王阿度比羊拜亮小四岁,提起当年的故事,坐在墙角的王阿度开始用着我们根本无法听懂的语言讲述,好在阿度的曾孙女在一旁翻译。
   羊拜亮当年并不是很漂亮,但是聪明能干,很讨阿度母亲的喜欢,阿度母亲就决定让阿度娶拜亮为妻。可是阿度当时觉得拜亮并不漂亮,没有答应,但在拜亮的眼里,阿度是一个很能干的小伙子,阿度的母亲又非常喜欢拜亮,拜亮就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打动阿度。于是,有一天,拜亮连续在阿度的面前唱了三天的山歌,“虽然我长得不漂亮,但我能烧火做饭,烧陶换米……”诸如此类的歌声终于打动了阿度,于是阿度和比他大四岁的拜亮结婚了。
   阿度的母亲和拜亮的母亲一样,心灵手巧,是村里最能干的妇女之一,羊拜亮嫁到阿度家里后,又和阿度的母亲学习制陶,就这样,羊拜亮从母亲和婆婆那里学到了制陶最为精华的部分,使得她的制陶技艺一直延续到现在……在老人家中院子里的一个水罐,见证着拜亮和阿度两位老人的爱情。羊拜亮告诉我们,她嫁到王阿度家里,烧了第一件陶器,就是这个水罐,虽然过去几十年了,这个水罐还一直在使用。
   听着几十年的爱情故事,看着见证爱情的水罐,不知不觉已天黑,我们只好相约第二天看老人制陶……
   年轻时靠烧陶养家糊口
   第二天春光明媚,我们早早来到老人家里,老人已经在等待我们的到来……
   拿着铲子和挑筐,我们跟着老人去田野里取土。老人带我们走了约一里土路,土路的两旁尽是篱笆,篱笆里的稻田间生长着一株株粗大的木棉树,时值三月,木棉花开,突兀的枝头上镶着一朵朵火红的花瓣,在蓝天的掩映下,甚是打眼。偶有小风吹落花瓣,树下凋谢的木棉花同样也是一片风景。老人径直下到田里,看着田里的泥土,我们怎么都不会想到这样的泥土能烧制出陶器来。
   挖陶土到家,老人开始她的制陶工艺。晒陶土、舂陶土、筛陶土、和泥、制作器底、搓泥条、泥条盘筑、制坯、摆放陶器、露天烧陶。这就是烧陶的整个步骤。
   制作了一辈子的陶器,使老人的每一个步骤都是那么娴熟。老人一边制作,一边在讲述着当年的情景。
   老人嫁到阿度家之后,生活一直窘迫。他们生有四个儿女,在当时的情况下,养活四个孩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村里田地有限,稻谷根本就不够吃,拜亮只好靠烧陶换米来养家糊口。可是在当时制陶也辛苦,因为白天要为生产队出工,大多是晚上制陶,等家里人都睡了,羊拜亮要挑着筐,去取土,制陶。
   “那是物物交换的年代,一件陶皿能换多少粮食,要看陶皿的容量,它能装下多少稻谷就换走多少稻谷。”羊拜亮的孙媳妇文阿芬说。
   由于羊拜亮的技术好,每次都能烧出大的陶器,而且很耐用,附近的人都喜欢用稻谷换羊拜亮烧出的陶器。
   渐渐满足了附近的村子陶器的使用,羊拜亮开始为生活奔波到更远的地方换取稻谷。老人去最远的地方都要跑到东方的八所,白沙等地。
   夏天的太阳很毒很热,光脚走在地上十分烫脚,羊拜亮就随便在路边采些草,编上一双草鞋继续赶路。
   有一次她和村里几个妇女挑着陶器去卖,没想到爬山的时候脚下一滑,自己摔了一跟头,肩上挑的陶器全部摔碎。当时羊拜亮看着走出来的几十里山路,又要空手回家,想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还在等米下锅,她坐在地上,一直哭到天黑,但最后还是无奈地回到家里,连夜挖土制陶……
   有时走到一个地方陶器换不到稻谷,羊拜亮只好守在那里,给大户人家干工,不要工钱,只要能管饭就行,一直到把身上的陶器换成稻谷。但偶尔碰到有卖鱼的,羊拜亮也会用陶器换上几条小鱼,回到家里给老人孩子改善生活。
   就这样,老人靠着烧陶,养活了一家子人口。
   制陶手艺传承孙媳妇阿芬
   老人一边讲述年轻时的故事,一边在做陶器,一团团黏土,在阿婆的手里成了一件件艺术品。老人原来也没有想过,自己做的陶器到今天会有这么多人认可,还有更多的人选择了收藏。
   据文阿芬介绍,前来拜访阿婆的人很多,有许多外国的专家学者都喜欢收集收藏阿婆烧制的陶器,而这些,都是起自2005年以后。
   那是2005年的一天,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的人陪同省里的专家来到保突村,找到阿婆,说是她的制陶技术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阿婆不懂得具体是怎么回事,但家里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好事。
   又过了一年以后,昌江黎族手工制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羊拜亮也入选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老人也开始着急,开始急着把这项技艺传授下来,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孙媳妇文阿芬成了老人传承的首选。阿芬勤劳、聪明,每次制陶的时候,老人都把阿芬叫到跟前,一边做一边给阿芬传授技艺。
   如今,阿芬是保突村技术最好的制陶师之一,也是保突村委会为数不多的制陶师了。
   37岁的阿芬不善言辞,说话时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在阿芬介绍其间,阿芬和阿婆已经把十几个各式各样的陶器都做好了,有饭碗,有水罐,有茶壶,有煮菜用的锅。
   由于刚做好的陶器需要晾晒,阿芬和阿婆只好拿出几天前已经晾晒好了的为我们烧制,阿芬在田野间摆放好木柴,一件件地把陶器放到木柴上,燃起了熊熊的大火,看见一件件陶器在火里烧制,我们不由得感叹,几千年前的烧陶技艺还能保留至今,真是人类的幸运,我们也默默祈愿这项制陶的“活化石”继续传承下去。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查看推荐人:-特产屋的其它特产


我要留言    留言人: 更多评价
印象:
内容:
  验证码*  (* 请在左框中填写小图中字母或数字)
 

 
 
 
 
淘宝推荐相关特产销售
 
 
本网站所属权:特产大全网 Email地址: 444853730@qq.com 官方QQ: 444853730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特产大全网  渝ICP备08100157号
Copyright. ©2008 tcdqw.com, All Specialty in the site.All Rights Reserved
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