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排灯如浑金璞玉,历史悠久,起源于清代中期,历经200多年沧桑岁月,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和各民族共同喜爱的一项民俗文化艺术,具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之称。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湟源也成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排灯艺术之乡”。
  起初,来此经营的各地商家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纷纷制作广告招牌,内燃蜡烛,挂在商号门前,十分醒目。此后,这种名号招牌制作越来越精致华美,成为有底座、图案、形式迥异的牌灯,如山西秦天锡商号首先在自己商铺悬挂“门灯”,陕西长安的张永福挂出“转灯”,格外醒目。随着商业贸易的日益发达,商家数量的不断增多,各大商号相互攀比,这种广告招牌越来越多,越做越大,后来不得不把“牌灯”排起来摆放,逐渐的单个“牌灯”演变成数量众多的“排灯”。再后来也就有了作为艺术品专门用于灯展的排灯。
  古时的排灯有长方形,大都是长2尺、宽1.5尺方格的纱窗组成,大都五格两面,共十格,长约丈余,雕刻精细考究,画面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其制作工序先是制作框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雕刻在木制框架上,这一工序由鲁班式的能工巧匠承担,因为它是排灯的骨架。框架制成后,上面蒙纱,并根据不同架形,绘制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神话故事等画面。最后就是内置蜡烛,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使单个的排灯具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和主体思想。每当元宵之夜,几百盏湟源排灯同时展出,丹噶尔古城流光异彩,笙乐悠悠,人头攒动,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每架排灯以连环画形式,集中展现一个故事或一段情结,画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百看不厌。艺术地表达了人们对乡土的热爱、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清平盛世的赞颂,并寓其惩恶扬善、明耻知辱、奋发图强、和谐亲善等理念,寓教于乐的古老传统在排灯这一艺术中得到充分体现,使不同层次、不同族群、不同年龄的人,不但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经过艺术革新的湟源排灯采用电、光、声等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形式上增加了悬挂式、立柜式、屏风式、中堂式、扇子形、椭园形、梅花形、影壁式等,艺术门类上除绘画外又增加了堆绣、刺绣、皮影、书法、摄影、剪纸等,内容上精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典故、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传说和反映当地自然风貌、文物古迹及民间艺术等,使湟源排灯这一高原民间艺术有了全新的艺术生命力,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 
 
     排灯画面每逢正月元宵佳节,几百盏排灯同时展出,丹噶尔古城灯火辉煌,璀璨耀目,大批游客驻足观赏,流连忘返,加之各路社火纷踏而至,锣鼓喧天,龙舞狮跃,鞭炮轰响,人山人海,形成湟源壮观而独特的赏灯场面。现今,湟源县每年举办 “排灯艺术节”、“丹噶尔民俗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使湟源排灯声名远扬。
  
 湟源排灯展
 (来源: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