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高尔基
  2月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农展馆开幕。众多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齐聚北京,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向观众展示精湛技艺的同时,也在担心,自己手里的这门绝技能否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这些大师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最近两年来,辽宁省先后有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阖然长逝。其中,“辽南皮影”传人张永夫仙逝后,收藏多年的3000多件珍稀清代“影人”一度面临散佚危险,最后不得不“远嫁”他乡;“东北二人转”5个国家级传承人之一的李秀媛作古后,观众耳熟能详的60多部二人转剧目也随之入土,只留下视频3部。
  高尔基说:“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去世后,如何接续文化“香火”,值得我们思索。
  保护民间的“黄道婆”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既有管仲、萧何、韩信这样的文臣武将,也有黄道婆、蔡伦、鲁班这样的能工巧匠。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中华文明才能代代相传,连绵不绝。目前,活跃在我国各条战线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样是中华文明火种的承载者和传递者。
  张永夫生前被称做“东北皮影张”,在制、演、唱、奏各方面都有绝活。从1984年起,他就开始搜集皮影戏史料,耗尽财力心血购买各时代的“影人”,高峰时他珍藏的“影人”近5000件,其中3000多件清代皮影更是弥足珍贵。
  与赵本山一同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的黑山县文化馆退休干部李秀媛,是掌握黑山二人转唱腔最全面的传承人。在二人转“说唱扮舞绝”五功中,她是非常全面的一个艺人,300多个传统剧目她至少会三四十个。她整理的全本《西厢》3600多句,在东北三省绝无仅有。
  然而两位老艺人技艺的精湛却不能避免他们生前面临的尴尬:因为整理和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致生活陷入困境。而生活一陷入困境,就无力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辽沈晚报》报道,张永夫病倒在床后,曾被迫先后两次出让大批皮影,老人去世后,还留下两万元的债务和六七千元的药费条子。
  满族剪纸国家级传承人,曾创作出《柳树妈妈》、《山神爷》、《萨满出马》、《八仙图》等一大批获奖作品的汪秀霞曾力劝其儿子、女儿学剪纸,但是儿子和女儿回答:你那手艺也不挣钱,我们学它干啥?汪秀霞说:慢慢学嘛,学到一定程度就能挣钱了。女儿当场回了一句话:“你等着吧,你什么时候挣钱,我什么时候跟你学。”汪秀霞顿时哑口无言。
  资金短缺、后继无人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个难解的死结,其结果常常只有一个:人亡艺绝。
  “抽水机”能否变成“赚钱机器”
  通常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有两个主体:一个是传承主体,一个是保护主体。前者是指直接参与传承的人或团体,后者是指鼓励、推动、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政府部门、学界、商界及媒体等。有人把传承人陷于生活窘境的原因统统归结于政府支持不够,这是不客观的。
  据了解,2005年以来,辽宁省财政共投入资金900多万元,各市县也投入了968万元,重点支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然而这些资金如果均摊到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仍是杯水车薪。记者查阅了辽宁省盖州市2007年填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一个县级市,按照预算拿出105万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属不易,但这105万元单是用来整体收购张永夫的皮影都是不够的。
  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市场价值,把传统的“文化瑰宝”推向市场,并转化为相关的文化产品,形成文化品牌效应,应当是一个突破口。
  最典型的例子是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赵本山和李秀媛同为二人转的传承人,在二人转表演上各有所长,李秀媛生前在黑山县城一处低矮的平房中,拖着虚弱的身体,一遍遍指导学生表演二人转的传统技巧;而赵本山则把二人转“转”到了长春、天津、哈尔滨,近期还将在北京开设第九家分店。
  李秀媛生前最苦恼的是“功利主义开始渗透进学员头脑中,根本不想在艺术上有多高造诣”。而刘老根大舞台则把演员的出场顺序和收入水平决定权交给了观众,观众欢迎谁谁就在台上,观众不欢迎的就下去。
  应当说,这两条传承之路都无可厚非,但显而易见的结果是,固守着农耕土壤的传承成了“抽水机”,而适应了市场的传承则成了“赚钱机器”,而无可回避的一点是,有了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成了“有源之水”。传承不能丢了文化的魂
  李秀媛生前最看不惯个别剧场里的二人转,认为“那已经不是真正的二人转,而是二人打、二人闹,把二人转糟蹋了”。一些二人转演员也并不回避自己的问题,他们承认二人转演出中存在着文化含量不够、内容雷同的问题。有人甚至指出,包括小沈阳在春晚演出时的“说口”,也有许多都是刘老根大舞台的“剩饭”。
  为了提升传统二人转的文化底蕴,挖掘传统艺术的原汁原味,长春师范学院率先在全国高校首家增设“二人转”专业,而后,辽宁大学又成立了本山艺术学院,开设了表演、舞蹈、声乐、二人转等若干专业。从而让二人转这种通俗的艺术从“江湖”步入“庙堂”,为二人转艺人从“大俗”步入“大雅”奠定了基础。
  辽宁凌源皮影有千余年的历史,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凌源皮影保护与产业开发规划》、《凌源培养皮影戏曲艺术传承人奖励办法》等文件,有力推动了凌源皮影的传承保护和产业开发,涌现出了城乡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张佐飞皮影艺术工作室等皮影文化企业14家,演出班社13家,皮影从业人员2000多人,皮影产业年销售额达500余万。城乡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国远扎根传统工艺,大胆推陈出新,出资创办了凌源皮影职业学校和产业基地,自费招了103人(其中有下岗失业人员70人,其余为残疾人),传授影人雕刻艺术。根据中国四大名著及《聊斋》、《隋唐演义》等名著,创作人物“影人”卷本,再进行装裱,成为可以收藏的艺术精品,引起海内外收藏家的广泛关注。今年春节期间,赵国远率队进入朝阳市的兴隆大家庭商场,通过皮影形式,再现赵本山经典小品《卖拐》,引起观众轰动。与此同时,沈阳市也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奉天落子,市级“非遗”项目尚帽舞、满族剪纸列入了和平区南京一校的艺术类课本教材。
  这些成功的经验也为众多专家所肯定。如何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纳入到各级各类教育体系,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和保护,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在最大限度保持该文化遗产本来面目的同时,适当融入时代因素,使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创新的起点上获得新的突破,更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毕玉才 苗家生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