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客人 | 注册特产屋 | 登录特产屋
手机版  二维码  | 领先的旅游特产门户网站 齐全的中国各省市县特产、国外特产,登记查询销售求购特产
东北特产:
辽宁特产 吉林特产 黑龙江特产 内蒙古特产
华南特产:
广东特产 广西特产 海南特产 台湾特产 香港特产 澳门特产
华北特产:
北京特产 天津特产 山东特产 河北特产 山西特产
西南特产:
四川特产 重庆特产 云南特产 贵州特产 西藏特产
华东特产:
上海特产 江苏特产 浙江特产 安徽特产 福建特产
西北特产:
陕西特产 甘肃特产 宁夏特产 青海特产 新疆特产
华中特产:
河南特产 江西特产 湖北特产 湖南特产
国外特产
亚洲特产 欧洲特产 非洲特产 北美洲特产 南美洲特产 大洋洲特产 南极特产
特产大全网 特产大全网
特色文化
www.tcdqw.com
用户名:
密   码:
          


特产大全网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tcdqw 就是域名,记住下次登录哦!
   特色文化 — 特产  —  特产 —  特产   

10126.永新盾牌舞:井冈山麓的民俗文化奇葩


推荐人:-特产屋   分类:     
相关查询:     特产店地图     特产店地图        旅游     旅游

   
    柱马落地稳如山,嗬!
   手臂挥下似刀劈,嗬!    八个阵势杀声急,嗬!……
   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精心制作的民间艺术专题片中,可以欣赏到头裹白汗巾、右手持响环短刀、左手挽着盾牌的一群武士,正在进行扣人心弦、多姿多彩的拼杀。
   这就是江西省永新县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盾牌舞。
     盾牌舞是一种集武术、杂技、舞蹈、音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表演艺术样式,又称藤牌舞或滚挡牌。它主要流传在永新的龙源口、烟阁等南片诸乡。龙源口镇的南塘村,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绵延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
   盾牌舞起源于清代,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部分流落到此地的太平军将士继续进行操练,后来,当地一些尚武群众将士兵们的操练加以提炼完善,逐渐演化成一种既具观赏价值又能健身娱乐的民间舞蹈。
   盾牌舞有一套传统的、颇具庄严和悲壮色彩的表演形式。九位表演的武士一律头裹长巾,上穿黑底镶白边胸云花的对襟短衫,下着黑色紧口裤,裹绑腿,脚蹬黄麻草鞋。一位手执带响环的钢叉,扮演将官或敌方骑兵;其余的则一手持盾,一手握刀,一个个强悍威武。表演内容为两军对垒破阵,相互攻守,但阵势变幻莫测。整个表演分8个阵势,即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龙门阵、荷包阵、打花阵和收式。表演开始时,武士各据一方,叉手勇猛攻击,左冲右突。紧接着阵势一变,成为头尾相接的长蛇阵,两军对峙,武士们踏着急促的鼓点大声呐喊。一段走步之后,突变为八字阵。又在一阵急促的鼓点中,八位武士并排滚挡,宛如黄蜂出洞,以席卷之势而来。接下去便是包围和反包围的“荷包阵”、“龙门阵”。最出彩的是“打花牌”,武士们依凭平日苦练的武功,真刀真叉打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跳牌”、“扯牌”、“壕牌”、“胶牌”、“滚牌”、“躲牌”。总之,盾牌舞动作粗犷、雄健、?G悍,队伍变化奇特、新颖、壮美,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永新县重新挖掘整理盾牌舞,剔除了以往节目中的一些封建迷信色彩,融入了不少现代气息浓厚的表演形式,不断使之发扬光大。1975年,南塘村十几位民间艺人在江西省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中表演了《盾牌舞》;同年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在全国汇演和中南海调演两次演出中均获优秀节目奖和表演奖;1984年被江西电视台选为民族民间舞蹈集锦节目之一,上了荧屏。随后,上海科技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都将其搬上银幕;今年,又被入选中国国际傩文化艺术节参演。
   盾牌舞作为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受到老百姓的广泛欢迎。如今,它成为永新乃至井冈山、泰和周边县市农民农闲时健身娱乐的绝好形式,成为农村婚嫁、庆贺子女升学等喜庆日子里的“保留节目”。
 
     源远流长出民间 岁月留香“活化石”
     桩马落地稳如山,手臂舞动柔且刚;
     钗来盾挡套路明,刀光闪闪声威壮;
     八个阵式变幻多,或攻或守章法强;
     拼杀一阵复一阵,人吼马嘶气势狂。        在江西电视台民间舞蹈集锦节目和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民间艺术专题片中,可以看到一群头裹长巾,右手持带响环刀,左手挽着盾牌的武士们在进行紧张激烈、多姿多彩的鏖战。        这,就是江西省永新县集武术、杂技、舞蹈、音乐等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表演形式――盾牌舞,又叫藤牌舞或滚挡牌。上面这首打油诗,便形象生动地概括了永新盾牌舞的风格特征。
     盾牌舞流传于永新县南乡一带,龙源口镇南塘村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7)所著的《纪效新书》中第一节载:“以藤为牌……虽不能御,而矢石、枪刀皆可蔽,所以代甲胄之用。”由此可见,盾牌舞的产生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流传到永新的南塘村,也在100多年以前。据村里的老人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部分失散的太平军战士流落永新的南乡,为抵抗镇压操演不止,后被尚武的南塘村派人习武,不断改进,逐渐演变成既有演武目的又有观赏价值的民间舞蹈。        盾牌舞的剧情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表演两军对垒破阵,互相攻守,但表演形式却变化多端。整个表演共分八个阵式,即: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龙门阵、荷包阵、打花牌和收式。表演开始时,武士各据四方,叉手勇猛攻击,左冲右突,一下就把人们带到“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的古战场。紧接着阵式一变,成为有头有尾的长蛇阵,武士们飞步鱼跃而上,展示了非凡的武功,强攻时刀叉鸣响,软攻时,缠绵悱恻,顿时如时下流行的太空舞。锣鼓突起,变为八字阵两军对峙,双方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伴着急促的鼓点,刀叉闪亮,铁环齐响,武士们惊天动地的“嗬”、“嗬”呐喊,分外严肃、壮烈,扣人心弦。在一段走步的间隙后,八位武士并排滚挡,犹如黄蜂出洞,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恰似《国殇》里所描写的“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这便是黄蜂阵;接下来是包围和反包围的“荷包阵”、“龙门阵”。最紧张、最激烈、最壮观的是“打花牌”,这是整个舞蹈的高潮。武士们怀着“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英雄气概,拼死冲杀,短兵相接。表演的武士们凭着平日练出的武功,拼尽全力,真刀真枪地打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跳牌”、“扯牌”、“嚎牌”、“腰牌”、“滚牌”、“躲牌”、“花牌”。锋利如霜的短刀嘎嘎飞舞,有时离表演者心口仅几毫米,寒光闪闪的钢叉又刺又砸,杀到兴头,坚固的盾牌竟会被砸成两米,令人胆寒而又分外激昂,仿佛看到太平军将士“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豪迈气概。     随着时代的前进,经过一代民间艺人的加工,盾牌舞的音乐也别具一格,在打击乐的基础上吸取“灯彩”、“采茶戏曲”和唢呐的豪壮雄浑气势,随着剧情的发展,时如急风暴雨,万马奔腾;时如丽日和风,信马由疆;时如小桥流水,莺歌燕舞。    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挖掘整理民间艺术遗产,盾牌舞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活化石”,以其独有的特色重新在永新乡村闪烁光芒。1953年,盾牌舞有幸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之后,原东北军区文工团将盾牌舞带到朝鲜和前苏联等国演出;1957年,南塘村的吴王生等十几名民间艺人在江西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中表演了盾牌舞;同年又赴北京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优秀节目奖;1984年,盾牌舞被江西电视台选为民族民间舞蹈集锦节目之一录相,上了屏幕;1987年,上海科技电影制片厂两次将盾牌舞搬上银幕。
 
     盾牌群舞
     盾牌舞又叫男子群舞藤牌舞或滚挡牌,主要流传在永新的龙源口、烟阁等南片诸乡。龙源口镇的南塘村,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绵延至今。它集武术、杂技、舞蹈与音乐为一体,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形变化奇特、壮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 
     历史溯源
     它源于古代军中的盾牌战术。据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中的"藤牌总说篇"应为其源头。关于其何时传入江西,至今尚无定论,有一种说法为秦朝黄河流域居民大规模南迁时传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舞为三国时期名将黄盖所创的《团牌武》而来;也有人认为盾牌舞起源于清代,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部分流落到此地的太平军将士为了做有力的抵抗,经潜心操练而成。后来,当地一些尚武群众将它加以提炼完善,逐渐演化成一种既具观赏价值又能健身娱乐的民间舞蹈。 
    军风武威
     盾牌舞有一套传统的、颇具庄严和悲壮色彩的表演形式。盾牌舞风格特点为动作幅度小、频率快,表演时要掌握"推、挡、搭、架、逼、闪、跌、滚"8字诀,习练前有一套令人肃然的仪式,舞者要在族长的带领下杀雄鸡祭祀祖先牌位,其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出征男儿",显然是古代士兵出征前祭祀仪式的遗留。 
     九位表演的武士一?律头裹长巾,上穿黑底镶白边胸云花的对襟短衫,下着黑色紧口裤,裹绑腿,脚蹬黄麻草鞋。一位手执带响环的钢叉,扮演将官或敌方骑兵;其余的则一手持盾,一手握刀,一个个强悍威武。 
     盾牌舞剧情内容较简单,主要表演为两军对垒破阵,相互攻守,但阵势变幻莫测。整个表演分8个阵势,即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龙门阵、荷包阵、打花阵和收式。动作粗犷、雄健,队形变化奇特、壮美。表演开始时,武士各据一方,叉手勇猛攻击,左冲右突。紧接着阵势一变,成为头尾相接的长蛇阵,两军对峙,武士们踏着急促的鼓点大声呐喊。一段走步之后,突变为八字阵。又在一阵急促的鼓点中,八位武士并排滚挡,宛如黄蜂出洞,以席卷之势而来。接下去便是包围和反包围的"荷包阵"、"龙门阵"。最出彩的是"打花牌",武士们依凭平日苦练的武功,真刀真叉打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跳牌"、"扯牌"、"壕牌"、"胶牌"、"滚牌"、"躲牌"。总之,盾牌舞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伍变化奇特、新颖、壮美,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盾牌舞的音乐也别具一格,表演时多用民间打击乐伴奏,绕场子时常采用"翻鸡毛"鼓点,有的地方伴奏乐器会加入丝弦乐和吹奏乐,有的地方还加入一种民间特殊的乐器"呐子",声音尖细、高昂,极具穿透力。盾牌舞的音乐在打击乐的基础上吸取"灯彩"中的唢呐曲牌"锣腔"、"戏曲"中长音加花的"南路散板"和"国术"中的快板锣鼓等,随着剧情的发展,时如急风暴雨,万马奔腾;时如丽日和风,信马由疆;时如小桥流水,莺歌燕舞,加上表演过程中不断响起的铿锵的短刀响环声和演员们"嗬嗬"的呼喊声,为热闹气氛的营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许多盾牌艺人的祖先都是行伍出身的,发展到后来,盾牌舞又被戏剧吸收和改造。表演时舞者左手执盾牌,右手握长或短的兵器。盾牌形状有圆、椭圆、燕尾、长方等,牌面绘制的图案,大都是各种动物的首形,呈威武可怖之貌。制作盾牌的材料因地制宜,多为竹、藤编扎,蒙上兽皮后更加坚固。 
     盾牌舞组织形式为"班"、"队",宗族性十分浓厚。如永新县泮中乡南塘村盾牌队,全由村里同姓族人组成,全村参加盾牌舞的人达百余人,一家三代,同胞手足同台表演者比比皆是,村民中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盾牌舞队的规模则是宗族人口盛衰的标志,参舞的男子更是力量的炫耀,姑娘也往往在盾牌舞队中挑选自己的如意郎君。但在安福县,盾牌舞则是一种传统的文娱活动。 
 
     民族文化
     江西省永新县地处赣西南,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盾牌舞在永新一带家喻户晓,曾有"不练盾牌不是男子汉"之说,特别是元宵"出灯"时更属必不可少。它深受当地民众喜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据永新县志和南塘村吴氏族谱记载,盾牌在明朝就可"供习武防身用",由此演化出的盾牌舞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新盾牌舞是赣西南山区民俗民风的一个缩影,它体现出一种最原始的民族凝聚力、团队精神和战斗精神。就艺术价值而言,它集武术、杂耍、舞蹈、造型于一体,成为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
 
     传承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永新县重新挖掘整理盾牌舞,剔除了以往节目中的一些封建迷信色彩,融人了不少现代气息浓厚的表演形式,不断使之发扬光大。1975年,南塘村十几位民间艺人在江西省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中表演了《盾牌舞》;同年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在全国汇演和中南海调演两次演出中均获优秀节目奖和表演奖;同年冬《盾牌舞》在京加工后,随原东北军区歌舞团出国到前苏联、朝鲜等国演出;1984年被江西电视台选为民族民间舞蹈集锦节目之一,上了荧屏。随后,上海科技电影制片厂两次将其选录,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都将其搬上银幕,广泛向社会宣传。 
     盾牌舞作为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很快受到老百姓的广泛欢迎。如今,它成为永新乃至井冈山、泰和周边县市农民农闲时健身娱乐的绝好形式,成为农村婚嫁、子女升学时加以庆贺的"保留节目"。 
     近几年,永新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设立专门研究会,培训专业队伍,推出系列活动,全力挖掘整理盾牌舞。2005年,全新的永新盾牌舞参加了南昌国际傩文化艺术节踩街表演和江西省民间艺术节调演,并作为江西省唯一选送的民间艺术节目,赴广东省汕尾市参加首届泛珠三角"9+2"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赢得好评如潮。 
     文化生活的日新月异以及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使盾牌舞面临失传的危险,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永新盾牌舞:民俗文化“活化石”    盾牌舞,又叫藤牌舞和滚挡牌,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后经尚武的永新县南乡人不断改进,逐渐演变成集武术、杂技、舞蹈和音乐等表演形式于一体的永新盾牌舞,成为既有演武目的又有观赏价值的民间舞蹈。今年新春伊始,从北京传来一个喜讯:永新盾牌舞成功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永新盾牌舞,缘何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深远影响?近日,记者走进永新县龙源口镇南塘村,揭开独树一帜且一度濒临灭绝的这一民间艺术奇葩的神秘面纱。     百年老祠堂是村民经常表演盾牌舞的地方。     吴文炎回忆当年进京表演的情况仍然十分激动。
 
     瑰宝流传百年    曾从事群众文化20多年的永新县文化馆老馆长吴谷告诉记者,盾牌舞又叫藤牌舞或滚挡牌,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7)所著的《纪效新书》中第一节载:“以藤为牌……虽不能御,而矢石、枪刀皆可蔽,所以代甲胄之用。”而永新县志记载:“盾牌在明朝以前,是境内流行的一种武术器械,供习武防身用。”由此可见,盾牌舞的产生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流传到永新县南乡一带,也在100多年以前。生于南塘村的吴谷介绍说,地处赣西的永新有1300多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环抱,由天龙山、梅花山、七溪岭构成的雄关险卡,成了外籍流亡士兵隐伏的好去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部分失散的太平军士卒流落永新的南乡,为抵抗镇压操演盾牌不止。后被尚武的龙源口镇南塘村人练习,结合当地习俗不断改进,逐渐演变成既有演武目的又有观赏价值的民间舞蹈,以至南塘村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    盾牌舞的操练动作,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也有记载:“习藤牌人,牌一面,内用大藤为骨,以藤篾条条退藤缠联。每面随牌标枪一支,腰刀一把,其兵执牌作势向敌,以标枪执在右手,腰刀构在牌里,挽手之上,以腕抵住,待敌长枪将及身,掷标刺之,中与不中,敌必用枪顾拨,兵即乘隙经进,急取出刀,左右随牌砍杀……战必胜。”经永新南塘村人改编的盾牌舞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形变化奇特、新颖、壮美,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在民间舞蹈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表演气势磅礴    遗憾的是,记者在南塘村采访时,因村里的青壮年都已外出务工或下田劳作,无法观赏到精彩的盾牌舞表演,只有从村支书吴海瑞的讲述中,去感受这套带有悲壮民间色彩的表演形式。今年56岁的吴海瑞说,盾牌舞的表演一般是9人,9名表演的武士一律头裹白汗巾,上穿黑色镶白边胸云花对襟短衫,下着黑色紧口裤,脚蹬黄麻草鞋。其中一名手执带响环的钢叉,表演将官,其余则一手持盾,一手握短刀,个个强悍威武。开演仪式庄严肃穆,由村里长者手擎三炷香,率众向宗主牌三揖首,手刃大公鸡,取血酒供奉于案首,再拜,然后在鞭炮声和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出场表演,带有一种古朴的宗教韵味。    在吴海瑞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南塘宗祠,看见历经百年风雨而显破旧的祠堂正门上写的是“南唐宗祠”。见记者疑惑,吴海瑞解释道,南塘原本叫南唐,每年春节期间,村民们就会到祠堂表演盾牌舞,最多时表演者达百余人,一家三代或同胞兄弟同台表演的比比皆是,器械不够就用锅盖当盾,禾枪当刀,十分热闹。迈步祠堂,门口几个村妇的聊天并未冲淡多少祠堂的肃静,只是祠堂柱子上题写的“天下奇楼多,人间此功少”、“当术盾刀南征北战打天下,武德戟铸东平西治定乾坤”等对联,使记者感受到盾牌舞表演时的盛况。
 
     吴谷则告诉记者,盾牌舞的剧情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表演两军对垒破阵,互相攻守,但表演形式却变化多端。整个表演共分8个阵式,即: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龙门阵、荷包阵、打花牌和收式。表演开始时,武士各据四方,叉手勇猛攻击,左冲右突,一下就把人们带到“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的古战场。紧接着阵式一变,成为有头有尾的长蛇阵,武士们飞步鱼跃而上,展示了非凡的武功,强攻时刀叉鸣响,软攻时缠绵悱恻,顿时如时下流行的太空舞。锣鼓突起,变为八字阵两军对峙,双方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伴着急促的鼓点,刀叉闪亮,铁环齐响,武士们惊天动地的“嗬”、“嗬”呐喊,分外严肃壮烈,扣人心弦。    随后,在一段走步的间隙后,8名武士并排滚挡,犹如黄蜂出洞,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恰似《国殇》里所描写的“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这便是黄蜂阵;接下来是包围和反包围的“荷包阵”、“龙门阵”。最紧张、最激烈、最壮观的是“打花牌”,这是整个舞蹈的高潮。武士们怀着“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英雄气概,拼死冲杀,短兵相接。表演的武士们凭着平日练出的武功,拼尽全力,真刀真枪地打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跳牌”、“扯牌”、“嚎牌”、“腰牌”、“滚牌”、“躲牌”、“花牌”。锋利如霜的短刀嘎嘎飞舞,有时离表演者心口仅几毫米,寒光闪闪的钢叉又刺又砸,杀到兴头,坚固的盾牌竟会被砸成两半,令人胆寒而又分外激昂,仿佛看到太平军将士“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豪迈气概。    吴谷说,随着时代的前进,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加工,盾牌舞的音乐也别具一格。在打击乐的基础上吸取“灯彩”、“采茶戏曲”和唢呐的豪壮雄浑气势,随着剧情的发展,时如急风暴雨,万马奔腾;时如丽日和风,信马由缰;时如小桥流水,莺歌燕舞,起伏变换,引人入胜。
 
       美誉蜚声中外    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挖掘整理民间艺术遗产,盾牌舞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活化石”,以其独有的特色重新在永新乡村闪烁光芒。1953年,永新盾牌舞有幸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演出。之后,原东北军区文工团将盾牌舞带到朝鲜和前苏联等国演出。1957年,南塘村的吴王生等十几名民间艺人在江西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中表演了盾牌舞;同年又赴北京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优秀节目奖。1987年,上海科技电影制片厂两次将盾牌舞搬上银幕。  南塘村今年已91岁高龄的吴文炎老人,曾于1953年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表演盾牌舞。身体硬朗、耳聪目明的吴文炎,回忆起当年进京演出的情景仍然兴奋而激动。吴文炎一边舞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钗,一边对记者说,当年他和同村的吴后发、吴冬山等12人去北京演出,时任永新县县长的吴隆开亲自带队,先坐船顺禾河、赣江到南昌,再坐火车到北京。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去首都,演员们个个开心笑得合不拢嘴。现在,这些演员大多已去世了。    在中南海演出时,原来安排演半个小时,临时通知改演10多分钟。“看见周总理、朱总司令在看演出,我们都很高兴,也很紧张。”吴文炎说。记者问是否见到了毛泽东,吴答:“很想见到毛主席,毛主席在龙源口闹过革命,可惜没看到毛主席。”吴文炎还告诉记者,因为缩短了演出盾牌舞的时间,梅兰芳觉得没看够瘾,演出后梅兰芳找到他们,请他们再完整地演一次盾牌舞。为了感谢他们,梅兰芳则专门为他们演了一出《宇宙锋》。
 
     奇葩更加耀眼
   吴谷向记者介绍,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经济大潮的冲击,盾牌舞这种被称作“下里巴人”的民间艺术已经鲜有人问津,再加上懂得盾牌舞表演的老艺人相继过世,青黄不接的形势相当严峻,以致盾牌舞这块民俗文化瑰宝濒临灭绝。为此,从1998年开始,永新县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人员下到南塘等村调研,并找来十几年前编辑好的民舞集成,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做给尚健在的吴文炎、吴后发等老艺人看,直到老艺人满意为止。经过无数次修改、整理、排演,盾牌舞终于“起死回生”。    重新包装后的永新盾牌舞,剔除了封建宗族迷信成分及部分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剧烈动作,增加表演及乐队人数与现代舞蹈(包括摇滚、街舞)技巧、打击乐等,使传统的民俗文化表演更加文明精彩。    从2001年开始,该县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盾牌舞表演新秀。针对南塘村盾牌舞表演队成员为青壮年,农闲时大多数外出务工,只有逢年过节才可能回乡的现状,宣传、文化等部门决定召开一系列培训班,重点从县、乡机关干部中培养一批文艺新人来传承盾牌舞艺术。县文化馆的干部日夜奔忙,修改再修改,力争使盾牌舞表演更加成熟完美。到目前为止,全县懂得盾牌舞表演的人数已从10年前的寥寥几人上升到200多人,盾牌舞表演终于“长江后浪推前浪”,成功摆脱了人才断层。    2005年,是永新盾牌舞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一连串的大型演出活动,使它重放光彩,在省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为迎接南昌国际傩文化艺术节,5月,该县从文化、民政、建设、粮食等部门抽调68名人员组建大型盾牌舞表演队,其中包含两支乐队,40多名演出人员。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训练,一套包含原地式和行进式表演的全新盾牌舞登台亮相,于8月参加了南昌国际傩文化艺术节踩街表演,与亚非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众多傩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共同献艺,备受关注。9月份,永新盾牌舞又参加了由江西省文化厅、南昌市政府主办的全省民间艺术节调演,在著名的绳金塔下一展风采。9月底,永新盾牌舞还作为江西省唯一选送的民间艺术节目,赴广东汕尾市参加了首届泛珠三角9+2民间艺术表演大赛,并获银奖,成为一朵耀眼的民间艺术奇葩。      (来源:福客民俗网)


 






     分享到


    查看推荐人:-特产屋的其它特产


我要留言    留言人: 更多评价
印象:
内容:
  验证码*  (* 请在左框中填写小图中字母或数字)
 

 
 
 
 
淘宝推荐相关特产销售
 
 
本网站所属权:特产大全网 Email地址: 444853730@qq.com 官方QQ: 444853730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特产大全网  渝ICP备08100157号
Copyright. ©2008 tcdqw.com, All Specialty in the site.All Rights Reserved
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