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客人 | 注册特产屋 | 登录特产屋
手机版  二维码  | 领先的旅游特产门户网站 齐全的中国各省市县特产、国外特产,登记查询销售求购特产
东北特产:
辽宁特产 吉林特产 黑龙江特产 内蒙古特产
华南特产:
广东特产 广西特产 海南特产 台湾特产 香港特产 澳门特产
华北特产:
北京特产 天津特产 山东特产 河北特产 山西特产
西南特产:
四川特产 重庆特产 云南特产 贵州特产 西藏特产
华东特产:
上海特产 江苏特产 浙江特产 安徽特产 福建特产
西北特产:
陕西特产 甘肃特产 宁夏特产 青海特产 新疆特产
华中特产:
河南特产 江西特产 湖北特产 湖南特产
国外特产
亚洲特产 欧洲特产 非洲特产 北美洲特产 南美洲特产 大洋洲特产 南极特产
特产大全网 特产大全网
特色文化
www.tcdqw.com
用户名:
密   码:
          


特产大全网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tcdqw 就是域名,记住下次登录哦!
   特色文化 — 特产  —  特产 —  特产   

10146.百年儋州调声:欢乐调声情长悠


推荐人:-特产屋   分类:     
相关查询:     特产店地图     特产店地图        旅游     旅游

   
    “哥”对“侬”的爱---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经》 
     “哥爱妹如藤树,妹爱哥如树缠藤”。听着这样的调声与歌词,你会被青年男女坚贞缠绵的爱情所感动,为独具特色的曲调所陶醉。调声是海南儋州独特的白话民歌形式,歌词流畅活泼,多为三言、五言、七言,词意常常有借物抒情,以物喻情,通俗易懂。调声有100多种曲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深受儋州人民喜爱。自古以来,儋州人就把民歌作为娱乐,在田间劳作休息时,在佳节喜庆时,在友人聚会时,有人领头三五成群调声,继而便或闲坐慢唱,或摆开阵势,或男女各一排赛歌,场面热闹,独具情趣。因而儋州自古以来也就有了“诗乡歌海”的美誉。青年男女也在这欢乐的歌调声中,互相结识交往相恋。
 
     儋州是海南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古代西汉大将军伏波、洗夫人和大文豪苏东坡均在这里留下许多古迹。儋州民歌相当丰富,自古素有“歌海”之美誉,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浩瀚,其中“调声”就是最盛行的民歌种类和形式。 
   调声是流传在在儋州市儋州话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歌曲,同时又是一种广场歌舞性汉族民间舞蹈,它是儋州山歌在不同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从搜集到最早的清末宣统年间的调声来看,调声起码始于距今150多年前的晚清。民国时三都地区的调声活动非常活跃,调声也多出自于三都地区。当时三都镇南滩村有位叫许焕京的艺人曾编过许多调声教给本村青年去外乡参加对歌,后来这些调声广泛流传开去。受此影响,建国后大多数调怕也是产生于三都地区,并先流传到毗邻的干冲、蛾蔓、木棠等沿海地区,后又流传到包括白沙、昌江及三亚羊栏等通儋州话的各个地区。
 
   
    我们去的小镇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蛾蔓,轻声念起来有些象唱歌.
   从海口出发上西线高速,约两个小时在儋州路口下高速,经木棠镇就到达目的地.我们到的时候,正是响午,这个原本就不大又不怎样光鲜的小镇因为没什么人显得越发冷清.我们有些疑惑,然而小饭馆的阿叔却告诉我们一般下午两三点钟才会有各村的青年上来。时间还很早,等待的时候我们驱车去了一趟附近的“龙门激浪”,而回来的路上已看见各村三三两两的青年相伴着向蛾蔓走来。 
    我们将车开进镇里,小镇上已经开始显现出一片喧闹的气氛。找了一个小茶座坐下来,四处坐满了打扮光鲜的年青男女们,而周围的孩子们也象过节似的兴奋得跑来跑去。 
    太阳很大,街上慢慢有了打着伞的年青姑娘和三五成群骑着摩托的小伙们,可是就是不见“调声”开始。但是,已经有些可爱的花絮在我们茶座前面的路边上演了。几个小伙子手挽手将两个女孩围在中间,一边低声说唱着什么一边伸手去夺姑娘们的伞,而女孩并不恼怒,只是红着脸在和小伙们搭话。小郑解释说小伙们拿到姑娘的伞或者身边的小物品,就可以约姑娘在晚上去什么地方取,而有意的姑娘去了,花前月下后,情投意合的从此成就一段美满姻缘,我们莞尔笑过。 
    忽然听到东南拐角一百米处好象有了些歌声,起身寻着声音而去,才发现街上已经熙熙攘攘到处都是结伴的青年。果然,东南拐角处已经排开了几组队伍开始调声,不大的小镇上人山人海的围着看热闹的乡民。
   儋州调声经过一百多年的流传与发展,到了如今仍旧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除了它本身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之外,它还为农村的青年男女起到拉线做媒的作用。 
 
     儋州调声演唱方式独特:每一支调声队推选出一个俗称“歌头”,负责起调、领唱、指挥与选择歌词,然后队友们才跟着参与进来齐唱。对歌中,要想压倒对方,除了创作的歌词要快、准、巧、刁外,还要讲究歌声整齐嘹亮、热情奔放、流畅优美。 
     调声中的舞蹈动作要整齐美观大方。每当调声开始,以村为单位组成的调声队的青年男女,少则三五人,多则上百人,着装整齐艳丽、五彩缤纷,整个调声场宛如一台大型乡村时装表演,令人目不瑕接。 
     我国著名舞蹈家陈翘曾感叹:“昆明泼水节,有舞无歌;梅州歌会,有歌无舞;而儋州调声,却是歌舞相融,全国少有。           
     我们好不容易挤进人群,看见男的这队都衬衣领带,女队都抹了胭脂口红,每队都十几人,看上去很是那么回事。男女双方各自尾指勾尾指,双方隔着约三米的距离面对面的对歌。每个队都有一领头歌手,对歌开始,男方歌手先领唱,女方歌手后唱答,对歌中当唱完第一段词后,则温暖一二句曲调然后再接唱第二段唱词,唱谱代替了乐器和过门。对歌时为发挥表演的最佳效果,他们队伍随时在变化,时而成半圆形,时而一字排开,歌手们手勾着手一左一右有节奏地挥动,两脚有节奏地前后左右摆动,手舞足蹈,生动活泼,男唱女答,歌声此起彼落,互不相让,歌声优美。听说,这种对歌比赛不受时间限制,以“唱倒”对方为止(即对方不能答歌为准)。 
     我们又钻进另一组对歌的人群,大乐,这组的女子组很酷,除了统一的白色服饰,统一的发型,每个人还带上了黑色的墨镜。我和女伴也带上太阳镜站在她们身边,她们友好地伸出尾指与我勾在一起,跟随她们的节拍我们也摆动双手和身体,只是不懂当地方言只能跟着她们莺鹂般的曲调随她们一起轻哼。等到对面的男队唱歌时,她们告诉我们说,她们可是蛾蔓最棒的“调声”女队。一不小心咱们也成了最棒的“调声”女队的队员了,很开心。 
 
     “调声”虽是起源于儋州山歌却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现形式,曲调层出不穷,演唱过场活跃,不论是唱词、唱谱、节奏、旋律以及调式都符合青年的性格牲,广大青年喜闻乐见。 
      有一首儋州流传一首民歌这样唱:“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家家都有民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四处都传唱出高高低低的歌声,整个集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在各地越来越多的民风民俗被旅游开发变味为商业运作时,那天,在儋州蛾蔓让我见识了一场真正的完全自发的民间“调声歌会”。         诗,言其志也。 
     歌,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 
     儋州调声---是诗,是歌,是舞!     一、简介 
     儋州调声是仅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民间歌曲,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儋州调声主要特色是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民间文化优秀遗产。 
     儋州调声产生于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市北部沿海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调声的内容以表达爱情、幸福生活为主,以曲调优美和群体娱乐的特点流传于儋州、三亚、昌江、白沙、东方等地。由此,儋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唱调声没有固定的场合和时间,在农闲时节、逢年过节,在山坡野地、乡镇集市都可进行,主要是青年男女互相以歌抒情,农历八月十五唱调声尤为盛行。 
     二、儋州调声的历史
     儋州调声发源于西汉年间的儋州北部地区,是在海南儋州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被誉为“南国乐坛的奇葩”。由此,儋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儋州调声也被列为海南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
     儋州调声是用儋州方言演唱的汉族民歌,其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儋州调声体裁近似民间小调。曲调有宫、商、羽等多种调式,旋律进行中还经常出现调式交换和转调变化。而且,儋州调声在发展中善于吸收古曲、现代歌曲及外国歌曲旋律,这也是调声艺术常唱不衰、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专家考证,古老的儋州调声歌词大多是韵脚宽松的“二句半”。后来人们在劳动中又学到“车水歌”的旋律,再加入节拍鲜明的舞蹈节奏和情绪昂扬的音调进行集体对唱,演唱时手臂和身体随歌声节奏前后摆动。
     "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地处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建置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特别是北宋一代文宗苏东坡曾谪居此地,弘扬文教,使儋州自古就有"诗乡歌海"之称。 
  儋州调声是从儋州民歌活动中演变过来的。它最初产生在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北部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 
     调声节上所唱的歌起初大都为情歌,青年男女于月明之夜或春光明媚之时,集体对歌、娱乐传情。到清末民初,调声又吸收了"学堂民歌"成分;到上世纪"五四时期",调声又出现了许多革命题材内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则成为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代的水利建设工地上的赛歌会曾掀起儋州调声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儋州调声队曾赴武汉、广州、北京等地演出,在各地掀起了一阵"儋州风"。电影《椰林曲》、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都引用了儋州调声旋律。调声还参加了中南六省春节联欢晚会,荣获国家级金奖、银奖。2001年,调声在南宁国际民歌节上更是大展风采,中央电视台及浙江卫视等还专门到儋州采风,将调声制作成专题节目在多家省级卫视播放。2001年,海南首次举办儋州调声节,儋州市城乡一下子涌现出278支调声队伍,近万名群众分别参加了调声表演和体育竞赛等活动 
 
     三、艺术特色 
  (一)、文艺上的独特性      儋州调声是海南省儋州话地区的独特文艺样式,不同于别的文艺,我认为调声和词牌有关,可能是苏东坡到儋州后,儋州文风大开,人们根据词牌发展而来。调声依据一定的乐曲,在这种乐曲的框架内填词,乐曲变化比较小,但不同的调声中,词的变化较大,句式长短不一,可长可短,视乐曲而定。一般来说用以填词的乐曲节奏明快活泼,干净利落,唱起来催人上进。词的内容有的赤裸裸地表现男女之间的性爱,有的表达缠绵不绝的情感,有的表达激越情怀。举xiabeige先生文章里的一首调声:《归去咱挂胜利旗》 (见xiabeig《儋州民歌琐谈》)。     “中华疆土千万里,受尽日寇来侵欺。日本军来占我琼南地,一般财产是他的。攻打入我屋村,捉猪捉鸡包擒女。见人妻女合他意,他想乱,女不予,他就将刀来刺你,可怜不胜悲!”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调声不仅是描写粗俗的东西,有时候还非常高尚,可以揭露魔鬼的罪恶,激发英雄的战斗豪情。      即使是感情描写的调声,也有很多精品,他是仁者见仁,淫者见淫。如我小的时候我哥教我的一首,我记不得题目,也记不清全部,只记得前面一句:      守到春天来啊路时,引蜜来?褚?*儋帝(1),三月天热*鸣来伊(2)。……*(1)儋帝(蜻蜓)*鸣来伊(知了)      其他的我记不得了,这一句的大意是说:等到春天来的时候呀,我们的田园到处鲜花盛开,许多蜜蜂、蜻蜓都来采蜜,树上的知了拼命地鸣叫,一片繁荣景象,到时候,我们一定去踏青,到大自然中去约会,享受天赐的欢乐。      在这一句调声中,运用了“赋、比、兴”等手法,成功地刻画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愉悦的情感。没有淫秽的成份,至于有的人看出其中的淫秽来,那也是怪不得他人的,只能怪自己心中有淫了。      (二)、群众中的普及性      文艺作品有没有生命力,一是思想性,二是艺术性,三是群众性。思想性好的艺术作品,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仅有思想性,没有艺术性,读起来味同嚼蜡,令人痛苦不堪,也是不会长久的,所谓的:“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这个意思。前而说过,调声在儋州既能表述出很高的思想性,同时这种艺术形式也成功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能够较好地表达人们情感和思想,也就是说,调声有很高的艺术性。这两样都有了,就要看一看它有没有群众性了。没有人去用,再好的东西,也不会有用。现在的调声,基本上是“凡井水处、皆有调声。”在民间的普及程度很高。这就为教育人民,娱悦人民,培养人民的情操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就要看看文艺工作者怎么去使用这种载体,去教育自己的工作对象了。      群众性的存在,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很多人认为这种小调不值一提,甚至认为是糟粕,这是犯了无知主义的毛病。文艺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一样,是要看对象的,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阳春白雪”是需要的,但“下里巴人”或许对于大多数不认字的儋州老百姓来说,更为重要。你念过几年书,所以知道了一些外国的东西,会哼几句外国歌,比如我吧,我特别喜欢英语歌《Yesterday once more,汉语译为:昨日重现》这首歌,它给了我无尽的思念,它那舒缓的旋律,让我常常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但是我的母亲,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是无法理解其中的节奏和歌词的,她还是更喜欢儋州那些押韵的山歌,那非常让他着迷。因此,我们不能不做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就匆匆忙忙地给儋州山歌和调声下一个无知的结论,那样是令人无法信服的。
     儋州调声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现形式,曲调层出不穷,演唱过场活跃,不论是唱词、曲调、节奏、旋律以及调式,都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征,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
    儋州调声主要是男女青年在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在乡镇集市或山坡野地,互相以歌抒情,谈情说爱,自发性地开展对歌比赛活动。特别是每年的"中秋歌会"尤其热闹,参加者往往成千上万。儋州调声歌声优美,热情奔放,舞姿百态,生动活泼,男唱女答,歌声此起彼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儋州青年男女的对歌主要以调声为主。对歌时男队和女队对面站成2横列队,列距3米左右。对歌前每列队员互相勾住尾指,由歌头起调,领唱、指挥和选择歌词。男队先唱,女队答唱,对歌当唱完第一段唱词后,唱一二句曲调代替乐器过门,接着唱第二段。队形随时变化,时而半圆,时而一字摆开,歌手手勾手,两脚有节奏地前后左右摆动。对歌不受时间限制,以"唱倒"(对方答不上)为止。对歌比赛时,各队都有统一的服饰,连草帽、眼睛、鞋子、手表都相同。节日期间,对歌场上十几队、几十队男女歌手互比高低,观看群众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儋州调声体裁近似民间小调。曲调有宫、商、羽等多种调式,旋律进行中还经常出现调式交换和转调变化。而且,儋州调声在发展中善于吸收古曲、现代歌曲及外国歌曲旋律,这也是调声艺术常唱不衰、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老的儋州山歌歌词大多是韵脚宽松的"二句半"。后来人们在劳动中又学到"车水歌"的旋律,再加入节拍鲜明的舞蹈节奏和情绪昂扬的音调进行集体对唱,演唱时手臂和身体随歌声节奏前后摆动。 
     调声有若干常用曲调,以此为基础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创造出更多新曲,从而常唱常新。历年搜集到的调声曲调已有六百多首,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有《天崩地塌情不负》、《祖国江山花百样》、《一时不见三时闷》、《单槌打鼓声不响》等。 
 
     (三)、儋州调声的优美旋律 
     儋州调声的曲体结构以传统五声音阶为主体,句式结构有二句、二句半、三句、长句、字数有一句字、三句字、多字句;儋州调声是海南儋州独特的白话民歌形式,歌词流畅活泼,多为三言、五言、七言,词意常常有借物抒情,以物喻情,通俗易懂。儋州调声有100多种曲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深受儋州人民喜爱。儋州调声通常以齐唱和对歌为主,通常以村为单位组成调声队,歌手身着艳丽服装,一般多则三四十人甚至万人,少则三五人。对唱调声时男女两队分排相对成列,两脚开站“大八字步”,并携手互钩小指,身体随旋律有规律地摆动,两手下垂稍屈时提腕,随身体摆动而自然扭动。唱到高兴时,双脚交替或前蹬或后点,气氛热烈,场面十分壮观。
      (四)、儋州调声与儋州文化 
     儋州调声是儋州民间歌唱艺术的一种,是儋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儋州调声的内容最初都是以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住,但经过长期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儋州调声中部有体现。儋州调声作为儋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正月初一、元霄、中秋节等民间节日和喜庆之时,儋州的各个乡镇都会开展调声活动。因此儋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传统的中秋节为儋州调声节。     
 
     (五)、儋州调声与劳动生产
     儋州调声由来已久,相传儋州沿海地区、当时人们在田野上车水灌田,从事耕作和制盐时,为了活跃情绪、消除疲劳、便一边踩水车、一边唱着山歌。但是儋州山歌句式长、节奏慢、与快节奏的劳动不合拍,故从儋州山歌常见的四句中,产生出节奏快、句式短、声调激昂的调声。人们在劳动中、在喜悦时、在田头、在坡地、在丰收时、在喜庆时、调声之音悦耳、调声之舞潇洒、调声之情感人、调声催人奋进。    
     (六)、儋州调声与儋州旅游
     儋州调声是一种集对唱与舞为一体的活动。歌词新鲜、曲调优美,让人百听不厌,男子舞姿刚劲有力,潇洒大方、女子舞姿柔韧优美、娴淑端庄,展示出儋州男女独特的美,群体调声场面宏大,队队红男绿女,盛装打扮,多彩多姿。儋州调声引人入胜,儋州美景知多少,龙门激浪卷起千堆雪,松涛水库座座青山环抱,蓝洋温泉冷热交替,东坡书院翰墨遗香,此情此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儋州旅游观光。如今,在儋州的许多村寨和各大度假村,人们都可欣赏到美妙的儋州调声,品味到儋州奇妙的风情。正是:“歌声悦耳引人游”、“山山水水是歌台”。
     每逢节庆日,儋州乡村里的男女青年,会成群结队地走出家门,来到村口,来到田间,三五成群地调起声来。       调声之于儋州,可以用乡音来形容。所谓的“南国乐坛奇葩”,所谓的“儋州自古歌如海,民歌多似百花开,人人都是民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甚至儋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都因儋州调声而来。 作为海南甚至全国稀有的歌种,发源于汉朝的调声,原本是男女青年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现在调声已经成为儋州的象征,成为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
     儋州调声是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歌,用儋州方言演唱,其音调欢快热烈,旋律婉转优美。对歌时,或你问我答,情景交融;或争理对唱,你来我往,难分难解。
  按常理,男女对歌时,不能只是一个村子的,一般是男的一个村,女的一个村。玩调声时,男女青年还常常合着节拍,排成队,并肩携手舞动。
  近年来,儋州极力创建文化大市,使调声重新获得振兴,儋州人把每年的八月十五作为“调声节”,还富有创新地推出了普通话调声。去年,在北京的第三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上,儋州调声荣获优秀奖。
  在儋州,有许多出名的调声艺人,“林哥”便是代表之一。他从小就能吟诗作对,编山歌,唱山歌一辈子,所编山歌无数,所经历的故事也最多。
  公社主任的儿子结婚,“林哥”唱“生女当似宋庆龄,生儿智似周总理”,主任欢喜,“林哥”被表扬。
  “家宅有头小狗仔,好吠并把外人俚”的歌词,使他当了右派,“唱口山歌做右派,曲直总在众人踩”的歌词,又使他被“开除留用”。
     “林哥”是右派,找不到老婆,参加“情歌大赛”得了第一名后,邻村女孩爱上他,但遭家人反对,后来嫁给别人。但20年以后,这名女孩的女儿又爱上“林哥”,他终于娶了情人的女儿,一时传为佳话。
  目前,活跃在儋州大地上的调声队有近200个,不但在节日的时候演,平时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没有调声队是不行的。
  唐宝山山歌剧团就是发端于民间、活跃于村坊、成长于乡土大地的一支调声队的代表。作为乡土之音,儋州调声是儋州人民精神生活的催化剂,节庆日有声,酒宴上有音,甚至在渔民出海的归途上,在农民劳作的坝埂上,到处都回荡着调声那富有魅力的独特韵味。
 
 
  
     四、八月十五是海南的儋州调声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儋州调声节”。儋州调声,这独特的民俗文化瑰宝,在儋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传承、演变、创新,逐渐发展成为儋州民间文化的“品牌”。
     儋州调声从山歌演变而成,连词成歌,随歌伴舞。过去的儋州调声以歌颂爱情为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把自己的新观念、新思想加入儋声中,唱祖国、唱社会、唱生活,调声的内容更加丰富。     “万人调声赛歌会”最吸引人,每年的儋州调声节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欣赏观看。还没正式组织万人调声赛歌会前,每到元宵、端午和中秋节时,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聚集到儋州的中和镇上,那里才是原调声的主会场。随着儋州调声被关注并包装起来,万人调声赛歌会逐渐成为节日里的亮点。人们盛装而来,广场外、大街上,人头攒动,几百支从各乡镇自然村的近百支调声队伍将广场点缀得五彩缤纷。    赛歌会上,调声的曲目既有来自田野乡间、原汁原味的自然调声,也有经过搜集整理、创作提高的艺术精品。独唱、对唱、齐唱、合唱,歌者即舞者,歌声此伏彼起延绵不绝,一首首调声唱出了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唱歌的,将最拿手的调声细细演绎;听歌的,听得烦愁皆忘。歌声沟通了心灵,人们在歌里欢笑,在欢笑中舞蹈。      夜幕降临,节日的烟火点燃了那大市的夜空。街头上,又出现另一批自发的调声队伍,那些喜欢调声但没能在万人歌会上一展歌喉的小青年挤上街头唱了起来,还有一些五六十年代在各乡镇有名的调声好手也组成了一个队伍,边歌边舞,乐在其中。 
      五、儋州调声与儋州发展
     儋州调声是盛开在儋州大地的一朵艺术奇葩,是闪烁在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儋州人们用调声来歌唱丰收的喜悦、歌唱美丽的家园,抒发心中的喜乐爱恨,表达心中的美好憧憬。儋州调声伴着儋州人民走过往昔的日日月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儋州文化,今天,随着儋州的世纪腾飞,儋州调声又一次换发耀眼的光彩,不仅激发着人们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自豪,而且以它自已独特的魅力,有力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调声是儋州民歌的两大种类之一,相传起源于西汉时期。它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的,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同时又是一种集体赛歌的广场歌舞。乡间的调声活动为青年男女群体对歌形式,一般以村为单位,由一村的男青年与别村的女青年对歌,队伍统一服饰。对歌开始对,各男女队歌手相互勾着小指,对排成行,或围成圈,由每支调声队的"歌头"领唱主歌词,然后队友接着齐唱,同时手脚随着歌曲节奏前后左右、整齐、有规律地摆动,多以歌词的快、巧、刁、绝和场面气氛的壮阔压倒对方。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是自发聚会调声的传统日子,尤以中秋较为隆重,歌场多取在中心集墟或旷野。近年来,调声活动还发展为形式自由的机关、社区群众的集体文娱活动。传统的调声内容多反映爱情,现当代的调声反映面不断扩大,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时局形势、时尚风貌都有所表现。它最鲜明的特色是歌词格律严谨,曲调优美,节奏规整,曾被当代音乐界誉为"南国乐坛的奇葩"。电影《椰林曲》、《海霞》等都吸收了儋州调声的曲调。调声《单槌打鼓声不响》选入《中国民歌选》,"调声"条目录入《群众文化辞典》等书。上世纪六十年代,儋州调声队曾应邀到广州、北京等地表演。八十年代,本地文艺工作者搜集了传统和现当代调声近千首,编成歌集250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儋州调声。近年,儋州歌舞团运用调声曲调创编的歌舞节目《东坡笠屐情》、《逗歌》、《迎新郎》等曾应邀赴京演出,并获得国家级奖项。2001年,儋州调声队应邀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表演20多场次,引起广泛关注。同年,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联合到儋州拍摄儋州调声专题片,该片还作为旅游促销片由国家旅游局带到欧洲各国播入。 
     儋州调声历史悠久,它集中地反映了古代海南音乐的发展过程,对研究海南古代音乐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曾获得美国、加拿大等国际音乐专家和国内音乐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儋州调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着特有的作用,是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调声歌会是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儋州市政府已决定将每年的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调声节",用以全面保护调声。 
     随着电视、歌舞厅、网吧等的普及和社会经济化,儋州调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80年代后,学唱调声的青年男女越来越少,加上老艺人不断离去,这种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地消失,调声面临着断层和失传的危险。 
     为了抢救儋州调声,儋州市历届领导和文化部门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如儋州文化馆就组织了有关人员整理调声1000余首,编辑成歌集。此外,儋州市还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成立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心、市调正山歌协会,积极开展民间调声活动及抢救保护;鼓励支持业余调声队,开展调声活动;鼓励和支持个体户或者爱好者录制出版调声CD、VCD光碟,传播调声;举办调声培训班,提高调声艺术人才素质。   
     六、儋州调声如何发扬光大的问题  
  我是外乡人,不懂调声。看了黎东文和黄连关于儋州调声是“糟粕”和“奇葩”的两篇文章,觉得二位能以平等的身份在这里切磋探讨,体现了二位先生坦荡的胸怀,也映衬了儋州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    就这两文来讲,我同意黄连的观点。儋州调声和其它地方的民间文化娱乐形式一样,是当地老百姓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发展积淀下来的,是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交流娱乐方式,是风俗习惯的一部分,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见证。     至于调声里有粗鄙下流之词,那不是调声的问题,那是人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有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满嘴污言秽语,就认定语言是糟粕而取消语言,不说话或只用手语交流。不能因为有人花钱雇凶杀人,就取消钱的流通,回到以物易物的时代。         
 
  调声只是民间文化娱乐的一种方式一种载体,载体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是使用载体的人有高下之分。载体运用得好,就是奇葩,就能大放异彩,运用不好,就是糟粕,就会随外来文化娱乐方式的冲击而逐渐萎缩直至消亡。近年全国许多地方大声疾呼抢救濒危的地方民族文化,就是因为传承断裂,后继无人。如今蜚声世界的云南丽江纳西古乐,当初已奄奄一息,挣扎在死亡线上,幸好有一个学富五车、勇敢无畏的宣科先生,不顾一切的把民间老艺人组织起来,历经艰辛,四处表演,直至表演推广到欧洲、美洲,才有了今天红遍大半个地球的影响。儋州调声的群众基础远比当初的纳西古乐深入广泛得多,如果能去粗取精,推广得法,同样也能红透半边天。所以我认为儋州调声不应是“糟粕”与“奇葩”之争的问题,而是如何发扬光大的问题。  话又说回来,黎东文先生冒儋州之大不韪,明知会挨骂,还是勇敢的推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勇气可嘉,值得称道。黄连先生据理力争、以理服人,再一次显示了才女的人品才学。    灯不拨不亮,理不说不明。“我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伏尔泰语)。儋州版为大伙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值得珍惜,也希望大伙共同努力,让这个平台更加丰富多彩。
 (来源:福客网综合)


 






     分享到


    查看推荐人:-特产屋的其它特产


我要留言    留言人: 更多评价
印象:
内容:
  验证码*  (* 请在左框中填写小图中字母或数字)
 

 
 
 
 
淘宝推荐相关特产销售
 
 
本网站所属权:特产大全网 Email地址: 444853730@qq.com 官方QQ: 444853730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特产大全网  渝ICP备08100157号
Copyright. ©2008 tcdqw.com, All Specialty in the site.All Rights Reserved
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