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客人 | 注册特产屋 | 登录特产屋
手机版  二维码  | 领先的旅游特产门户网站 齐全的中国各省市县特产、国外特产,登记查询销售求购特产
东北特产:
辽宁特产 吉林特产 黑龙江特产 内蒙古特产
华南特产:
广东特产 广西特产 海南特产 台湾特产 香港特产 澳门特产
华北特产:
北京特产 天津特产 山东特产 河北特产 山西特产
西南特产:
四川特产 重庆特产 云南特产 贵州特产 西藏特产
华东特产:
上海特产 江苏特产 浙江特产 安徽特产 福建特产
西北特产:
陕西特产 甘肃特产 宁夏特产 青海特产 新疆特产
华中特产:
河南特产 江西特产 湖北特产 湖南特产
国外特产
亚洲特产 欧洲特产 非洲特产 北美洲特产 南美洲特产 大洋洲特产 南极特产
特产大全网 特产大全网
特色文化
www.tcdqw.com
用户名:
密   码:
          


特产大全网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tcdqw 就是域名,记住下次登录哦!
   特色文化 — 特产  —  特产 —  特产   

10121.桐乡灶画――民间艺术中的奇葩


推荐人:-特产屋   分类:     
相关查询:     特产店地图     特产店地图        旅游     旅游

   
    民间艺人在画灶画。
  农家土灶上面,除了画上各种各样的灶画外,还要写成一些文字,如“日进斗金”、“米中用水”、“火烛小心”等,图中的“米中用水”,作者将四个字用一竖巧妙地串连起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农家灶已不再依靠手工画灶画,而是用上面烧制有各种图案的瓷砖拼贴而成。
   灶画,对于农村人来说并不陌生。在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曾经烟火气息弥漫的农家土灶头也透露出了浓浓的文化气息,一副副“花灶头”便是一件件乡风浓郁的民间艺术品。然而,在民间手工艺渐行渐远的现代社会,灶画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桐乡灶画艺术的历史与现状如何?其传承与保护又将面临怎样的境况?日前,记者为此专门进行了采访――
   在桐乡农村,只要你一走进农家的厨房,就会看到一副副别具特色的灶头,从灶山、烟囱到灶身都画有各种不同的图案和纹样,画风大多粗犷夸张,色彩鲜艳,并配有文字。这种依附于灶头上的壁画,人称“灶头画”。
   灶画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构成了江南独特的民间文化,也是江南稻作文化的典型代表。
   灶画的渊源
   灶画起源于何时,至今没有确切的考证。桐乡的一些灶画老艺人,有的说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也有人认为还要早,源于1000多年前的隋朝。到底是哪一年,现已无从查考。但有一点肯定的是,主要源于民间供奉灶神的传统,结合江南柴禾灶结构的特点,由打灶师傅中擅画者用朴素流畅的笔法绘画而成。
   灶画在桐乡农村十分普遍。过去每逢新打灶头,必有灶画问世。农村传统使用的柴灶由灶台和灶壁组成,灶台面平列两三只铁锅,放两只锅的叫“两眼灶”,放三只锅的叫“三眼灶”。一般来说,靠里面的锅较大,称“里镬”;外面的锅较小,称“外镬”;如果是“三眼灶”则还有“中镬”,“中镬”的大小一般介于“里镬”和“外镬”之间。两口大锅之间置一小型锅子,称“汤镬”。我市农村以“三眼灶”见多。
   据一些农村老人介绍,桐乡地区的农民历来重视打灶,灶的大小、方位、朝向等要素都不能随便决定,一般均要选择良辰吉日才能“破土动工”,其重视程度仅次于造房。有些农户在打灶时还要用小甏贮米和茶,打入灶内,或者埋铜钱,祈求灶神菩萨保佑全家安康。正是出于生活的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种种渴求,打灶师傅们便开始在灶头的墙壁上描绘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灶画由此产生。
   又有这样的说法。由于灶头上有灶王爷居住,故而这些陪伴灶王爷的图案自然都象征着吉祥、昭示着富贵、表述着向往、蕴含着祈求。如果谁家的灶头只简单地刷上一层石灰浆了事,人们便会鄙夷地将其称为“豆腐灶”。
   灶画寓意丰富多彩
   在灶头上,富贵牡丹、百鸟朝凤、鲤鱼跳龙门、日进斗金、火烛小心等象征吉祥富贵的图案与文字是普遍可以看到的。据一些灶画老艺人介绍,与江南其他地区的灶画类似,桐乡灶画从种类上大致可分为三类:线条型、图案型和文字型。三类之中以线条型最简单,图案型的灶画则复杂得多,一般也可分为三种:故事传说型、山水风景型和寓意之物型。故事传说型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太公垂钓”、“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山水风景型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钱江大桥”、“新安江电站”等。寓意之物型如“凤凰飞天”、“麒麟送子”、“百鸟朝凤”、“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鲤鱼跳龙门”等。文字型的灶画有单个字的,最常见的是“福”、“寿”二字;也有四字的,如“米中用水”、“年年有余”、“日进斗金”、“火烛小心”等;也有以对句形式出现的,如“四季平安,万事如意”、“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水常流”等。
   各种灶画适合画在灶头的哪个位置也挺有讲究。农村传统灶头一般有灶脚、灶身、灶栏、灶山、灶门墙、灶顶等构成。灶脚上的构图,一般以全墨色居多,呈长卷形,表现出一种稳重感。灶身一般以连续的对称的图案居多,与灶脚的稳重一起给人和谐的美感。灶栏、灶山、灶门墙、灶顶等部位则从实际出发,或长或方或菱形,给人一种常中有变、错落有致的艺术享受。而灶头背面的灶洞上方则一般题有“火烛小心”等字,“火”字常常倒写。灶画所体现的意象,大抵与民歌一样,凝聚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祝愿,对美好的追求。就如最常见的“聚宝盆”,表达了人们对丰衣足食的祈求和平安如意的向往,寄托了人们勤劳致富的朴实思想感情,反映了人们求全、求美、求富的普遍心理。
   一幅灶画就是一件民间艺术品
   作为民间艺术的灶画,不但有着几百年的传承历史,而且形态各异、多姿多彩,不仅丰富了江南水乡的民间文化,美化了农家的厨房,也催生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灶画艺人。
   “沈华良师傅的灶画,有人物,有花卉,极富民俗气息,有强烈的民间色彩,是嘉兴灶画中的一件上乘之作。”这是今年6月初在嘉兴秀洲区王店镇举行的灶画比赛中,长期从事嘉兴灶画研究的嘉兴市群艺馆的张觉民对桐乡民间灶画艺人沈华良作品给予的评价。第一次应邀参加灶画比赛,沈华良怎么也想不到居然捧了个一等奖回来。
   今年65岁的沈华良是我市高桥镇人,在农村打灶画灶画已有40余年,灶画作品多达千余幅。沈华良与灶画“结缘”,还得从1963年初中毕业说起。当时只有16岁的沈华良跟着被人称为“高桥打灶师傅”的大伯沈世安学打灶。由于在校期间沈华良就偏爱画画,在大伯的耳濡目染下,刻苦好学的沈华良表现出了超人的进步。短短一年时间,沈华良便能自己独立打灶画灶画了。
   至今沈华良还记得第一次打灶的场景。为了能顺利完成这项工作,沈华良先在家里的墙壁上练习画画,家中雪白的墙壁因此时常被画得像“花脸”,沈华良因此也被家人责怪过,但这丝毫没有动摇过他打灶作画的意念。沈华良第一次打灶,从打灶头、粉刷、 打框直至作画,足足用了3天时间才完成。“上世纪70年代,帮人打一副灶头和作画,二眼灶的也就收5元钱,三眼灶收7元钱,和如今打一副灶头收350元没得比了。”沈华良回忆说,当时一般从早上六七时开始打灶,待到作好灶画一般要到晚上12时左右,确实很辛苦。
   一般来讲,打灶过程比较简单,但打好灶后在灶上画什么画,有很多讲究。一般主人家都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任由打灶师傅决定。水彩颜料、墨汁,靠着简单的工具,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灶画便尽收眼底。沈华良最擅长的是从历史典故或神话故事中取材作画。“一般都是讨口彩的吉祥画!”沈华良说。从打灶开始,他便和主人家攀谈,等打完灶,在灶上作什么灶画,他的心里就有了谱。
   如果主人家是做生意的,沈华良便会在灶头上打的线框内画上和合二仙,寓意保佑他们顺风顺意。而对于一般的农家,沈华良便会画上财神菩萨等寓意发财的画。如果主人家里有做官的,他便会画上一幅“带子上朝”的灶画,寓意带着儿子上朝,家里世代做官的意思。主人家有孝子的、有兄弟两人的、困难人家等等,他都会用不同的历史典故或神话故事情节加以表现,寓意给主人家带来好运。目前,沈华良的名声越来越大,不仅高桥一带农家打灶少不了他,就连吴江、嘉兴、海宁等地也经常有人慕名请他去打灶作画。
   桐乡还有不少与沈华良一样活跃在农村坊间专门为农户打灶作画的“打灶师傅”,但是随着现代化灶具、装饰性瓷砖在农村的普及,灶头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打灶师傅也远没有几年前那么忙了,有的甚至改行做了别的。洲泉镇马鸣村的屠海祥师傅便是其中之一。今年40多岁的屠师傅20多年前就跟人学做泥工,拜师学习打灶头,家里的水泥地板和墙壁上时常被画满了各种各样颜色鲜艳的水彩画。擅长画喜鹊、梅花等吉祥图案的屠师傅在过去10多年间一直忙于帮人打灶作画。然而近几年来,请他打灶作画的农家明显少了起来,屠师傅也因此渐渐空起来。
   桐乡灶画亟须传承与保护
   可以说,民间灶画呈现的是一种多样化的艺术形式,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倾其所爱,尽其所想,突出大红大素、大雅大俗的基本艺术特征和美学倾向,它是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使用液化气的普及,农家手工绘制的灶画随着传统灶头的逐步淘汰正在慢慢消失。即使有灶头,也很少画画,大多用印有现成图案的瓷砖所替代,千篇一律,完全丧失了艺术本该具有的个性特征。
   为了把灶画这一民间艺术较好地保存起来,目前嘉兴五县(市)二区都已积极行动起来。海盐正在着手实施对灶画的保护,并将其列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对象。嘉兴秀洲区作为中国农民画之乡,也在着手对灶画进行重点普查和有效保护,在一次元宵游园活动中,摆出了两件画有灶画的灶头模型,引来了参观者的注意。今年6月,嘉兴灶画艺术首个生态保护区揭牌,挖掘嘉兴灶画传承人、嘉兴灶画绘制技艺现场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桐乡享有“文化之邦”的美誉,灶画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形式,理应加以重视和保护,对民间灶画进行有效的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来传承与保护?市文化馆馆长张新根说,目前我市已开始重视对民间灶画的保护工作,并基本形成了建设类似“桂花村”模式的“灶画村”的初步设想,即专门列出一个村的农家,邀请桐乡灶画老艺人进行创作,从而把这个“灶画村”加以保存下来,同时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此外,也可采用老艺人收徒弟的方式,把桐乡的灶画艺术较好地保存下来。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徐春雷认为,目前桐乡灶画的保存方式有动态保护和静态保护两种方式。动态保护就是尽量延续目前农村手工画的灶头。另外就是要实施静态保护,也就是采集现存的、所有的灶画及其生存状态,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把收到的资料整理成册,供后人参阅。徐春雷认为,桐乡灶画艺术的手工功夫并不比其他县市差,灶画作为民间绘画,除画在灶头上外,也可以农民画的形式在纸上或墙壁上作画,从而加以传承与保护。
   据了解,我市为传承与保护灶画正做着一些实质的工作。目前许多学校都设有研究性学习课程,桐乡高级中学就是其中之一。在一次研究性学习课题论证会上,桐高教师屠建平指导的学生课题“桐乡的灶壁画研究”深受好评,并高票获得了一等奖。一年多来,屠老师带领学生走遍桐乡农村的许多地方,拍摄灶壁画照片近千张。同时,我市的一些灶画老艺人也在积极收徒授艺,为传承农村灶画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比如沈华良师傅目前就收了两个徒弟,并悉心传教,把自己在灶画上的经验与感悟传授给年轻人,为我市的灶画传承与保护出一份力。
 (来源:嘉兴日报)


 






     分享到


    查看推荐人:-特产屋的其它特产


我要留言    留言人: 更多评价
印象:
内容:
  验证码*  (* 请在左框中填写小图中字母或数字)
 

 
 
 
 
淘宝推荐相关特产销售
 
 
本网站所属权:特产大全网 Email地址: 444853730@qq.com 官方QQ: 444853730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特产大全网  渝ICP备08100157号
Copyright. ©2008 tcdqw.com, All Specialty in the site.All Rights Reserved
3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