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记者在文昌市锦山镇一家茶馆里见到了公仔戏第三代传人――黄琼英及几个老艺人。虽然昨夜他们在村里演出,有点疲劳,但一谈起公仔戏还是一脸兴奋。
  曾经繁荣流行
  从海南元代出现手托木头戏算起,公仔戏在海南岛有四五百年了。手托木头戏的表演形式被琼人吸收后,以海南方言、民歌、民间器乐曲演化成唱腔,溶入唱腔,溶入琼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演绎历史故事和本地民间故事,使它成为有海南特色的艺术品种,海南民间另命其名为“公仔戏”,以示其与大陆各地的“木偶戏”有别。
  一张台,几块幕布,数十个木头偶像,道具不多,十人成一戏班,便可唱一台戏。至今,在海南的乡村、城郊的节庆、祭祀、祝寿、婚礼等活动中,都可以看到公仔戏的演出。
  吴坤春说,因为它有演艺人员精悍、设备简易、活动方便的轻骑特点,所需演出戏酬不多,一个村只花上几百元就可供全村和邻村人观赏上一个晚上。一个有名的公仔戏团往往在全岛演出活动。
  在解放前,它每到一处演出都会吸引众多观众。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公仔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文革间被当作“四旧”禁止演出活动。民间艺人们被迫放弃了自己喜爱的表演艺术。
  吴坤春回忆,改革开放后,公仔戏进入几年时间的短暂繁荣。他自己的戏团有接不完的演出邀约,曾经在两天两夜连演5台戏,但仍然满足不了观众的要求。
  海口市三江镇的民间艺人也说,这段时间是公仔戏最吃香的日子,可惜这样的好景不长。
  市场局限削弱艺术性
  谢百和说,公仔戏有一套成熟的艺术特点,可是由于现在的市场局限,使这些表演艺术都显示不出了,一味的按雇主的要求演些渲染喜庆气氛的剧目。
  现在的公仔戏演出市场大多局限于给“公祖”(神)、祖先等演出,演出的内容只能是庆贺、喜庆、祝福类的剧目,有戏剧艺术色彩的剧目越来越少,传统优秀剧本演少了,渐渐失传。
  在采访中,老艺人都有苦衷,黄琼英说现在请戏团演戏都是图个吉利、喜庆的,如果出现打、杀、死、伤等犯忌内容的话,就会触怒雇主,轻则被责骂,重则拿不到戏酬。为了讨生活,艺人们只好迎合雇主的喜好来演出,哪还顾得了什么艺术性。
  市场渐渐萎缩,也迫使公仔戏团为了生存进行激烈竞争。吴坤春曾经经营一家戏团,但由于市场原因使他失去信心,解散戏团,做了个自由艺人。他告诉记者,现在文昌有大大小小的戏团,经常打价格战,削价竞争,存在的问题很多。全年只有农历正月、二月是旺季,演出较正常,除此外便是淡季。
  三江镇一位戏团团长说,惨淡的经营,让艺人为了生活无从追求艺术,也使得公仔戏的表演艺术性大打折扣。
  如今传人青黄不接
  曾经是三代传人的黄琼英,祖父、父亲都是公仔戏团团长,相传了一百多年了,但到了她这一代人已经无人可接这个家当了。
  黄琼英的两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一个正在大学读书,一个已经出来工作了。她说,孩子们都不爱好公仔戏,她也不会强迫他们接班。
  记者问她为何不找个传人,接上这个家当。她说,不好找,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学习公仔戏。相传百余年的艺术要失传,她表示无奈。
  艺人老化也直接威胁着传承。吴坤春说,他们几个艺人都已经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只有黄琼英46岁最年轻。他所了解的海口、文昌等地戏团人员年龄都偏大了,总有演不动的一天,可是也找不到优秀青年人来接班,现在真的是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了。
  文昌文化馆长张奏思说,加上没有专业的创作人,根本就谈不上创作或是艺术创新。艺人们演的都是祖上流传下来的传统剧目,使人们看到的都是老剧目。黄琼英说,老面孔当然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观众自然越来越少。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表示,由于新潮文化的冲击,年青观众的流失,尚存的公仔戏团已经“青黄不接”,属濒危传统剧种,急需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专家建议,对公仔戏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一是偶像制作,二是征集和保护公仔戏的剧目,三是培养熟悉操纵导演偶像的艺人和演奏的乐手,使之代代相传,为农村培养文化艺术活动骨干,四是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并通过展演、比赛等活动,扩大公仔戏的影响,培养新观众群。
  第三代传人黄琼英――
  公仔戏需要政府扶持走创新之路
  本报记者吴棉洪宝光通讯员许环峰第三代传人黄琼英,是一个健谈的女人。这位外号“闻爱三”的公仔戏剧团团长,18岁时就出道演出了,后来继承了祖父黄闻爱及父亲黄宏利的衣钵,在当地颇有影响。
  黄琼英说,虽然如今公仔戏在走下坡路,但它的市场还是有的。每年农历正月、二月是她最忙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演出,两个月下来能演上50多场戏,这占到全年演出的一半。她的戏团有10人,5名乐手、4名演员、1人打杂务。一场演出下来,旺季戏酬有800至1000元,淡季只有600元,平均下来每人不到100元收入。
  虽然经营不容易,但几个老姐妹、老哥弟都乐意跟着她干,不但是因为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共同的爱好,所以坚持将公仔戏进行到底。
  公仔戏团都是业余剧团,艺人也是民间的业余艺人,平时除了务农、做生意外,有人“绑戏”(雇主邀请演出)才聚合起来去演出。现在每场演出只有十个八个群众看,况且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但她及她的戏团还是很卖力地演出。她说,不能因为人少就糊弄人家,自己不仅把公仔戏当作工作,而且将其视为艺术追求、艺术享受,所以每次演出都很认真、很有感情。“最重要的是,现在观众少,如果我们再不认真演,那么以后观众就更少了,没有市场了。”黄琼英谈起来自己公仔戏生涯很有感情,总是将木偶都当做活的人来对待,小心保护。祖传下来的一套小公仔,年代久长,祖父当年说有上百年,她倍加珍惜,藏在家里。有人出高价收藏,她说这是祖传的宝贝,绝不能卖。
  自己热爱公仔戏,但后继乏人,传人问题不时困扰着她。她说,孩子不愿意接班,她也不会勉强,孩子毕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追求。要是有人愿意学习公仔戏,她愿意收为徒弟,让公仔戏艺术传承下去。
  面对公仔戏目前现状,黄琼英建议,公仔戏需要政府扶持走创新之路。政府在保护公仔戏表演艺术形式的同时,要专门拨经费补贴支持演出,培养表演专门人才,派专人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本,创作符合时代特色的新剧本,走创新之路才能真正将公仔戏进行到底。
 (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吴棉 洪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