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名称:锡箔 
 
  产品产地:绍兴 
 
  产品简介:旧时绍兴,素有“锡半城”之称,就是说,绍兴几乎有半城的人从事锡箔业,靠它维持生计。锡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时候,如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旧时,绍兴的锡箔主要是用来祭祀之用,鲁迅小说《药》里化大妈给他的儿子小栓上坟时,化的就是锡箔制做的元宝。 
 
  锡箔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且都是手工。先把锡块放在坩锅里烊化成“锡水”,“烊 ”,再注入到夹层的模型中,铸成一条条长三寸、阔一寸的“叠箔”,这工序叫“浇箔”。然后分别由上间司和下间司进行锻打,一直达到不能再打为止。一块锡铸件,一般能打三千二百张锡箔纸,叫“一脚”。经过扑“擂粉”再由箔工头(俗称枪头)裁成不同样式的“页子”。接下来的工序是“禙纸”,就是将锡箔贴到大小相当的“鹿鸣纸”上。再经过砑纸这道工序将禙好的锡箔更牢固的和纸粘在一起。砑好的锡箔纸便可以用来糊制元宝似的纸锭了,这样锡箔的整个制作工序基本完成。 
 
  产品历史:其源,据传始于明初洪武年间,首由“罪人”制造。箔铺门面均系木栅,上钉竹片,并串有铁链,形同牢门。后逐渐为平民所替代,箔业发展甚快。清光绪十八年(1892),绍兴产锡箔50万块,至宣统三年(1911),锡箔产量已达160万块。民国20年(1931),浙江省财政厅设专局征锡箔特税,“年可二百二十万元”。其时,“萧绍居民,男女赖以生活者,在三十万人以上”(《越游便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箔铺、箔场纷纷停业。1979年,为适应外贸需要,复建绍兴箔庄。产品除少量内销外,多由香港转销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等国,产量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