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成都,是著名的造纸中心。成都的浣花溪、广都(今双流)的冉村、龙溪等地都有不少的造纸作坊。蜀纸的种类繁多,品质高档,有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长麻、鱼纸、十色笺纸等等。[唐代 
 ]宫廷专门规定用益州麻纸来书写各种公文,并用来抄写东、西两京宫廷收藏的四部书籍。每年,都有大批的蜀纸作为贡品运往长字和洛阳,往往供不应求。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太府月给蜀郡麻纸五千番”。仅仅一项事宜就需每月供给“五千番”,余可想见。足见蜀中造纸业的规模之大,产量之高,而社会需求之迫切。
  益州麻纸就规格而言,有大小之分,就颜色而论,有黄白二色,都是以麻作为造纸原料精制成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麻纸,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专门的药剂,可以长期存放而不被虫蚀,故而为[唐代]宫廷所器重,作为专门的书写用纸。毫无疑问,这种质地优良的纸张也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被广泛地用于书籍的印制,其社会需求量也就更大了。
  除了益州麻纸,唐时成都的笺纸也十分著名。以人得名者,最享有盛誉的是“薛涛笺”,此笺为深红色短狭小笺,似乎专用于吟咏唱酬,其名至今仍很响亮。而以色名者,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十色笺”,包括深红、粉红、杏约、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等,可色色俱全,应有尽有。
  延至[五代],蜀纸仍久盛不衰。南唐置纸务官,“求纸工于蜀”,所制“澄心堂纸”当出蜀中良工之手,据说“百金不许市一枚”,其令人惊叹的价格足证质量之高。
  元人费著曾说成都人造纸“乃尽用蔡伦法”。反映了成都人的聪明才智及善于师法古人。又说成都有蔡化祠堂,“每遇岁时,祭祀香火累累不绝”。可知造纸业者人数众多,才足以成此专祀。
  从[唐代]后期成都是全国雕版印刷的中心这一点来看,也足以证明蜀中造纸业的兴盛。现存的唐印本《陀罗尼经咒》、“中和二年成都樊赏家印历”等,无疑是就地取材,用蜀纸印制的。而见于史载的日僧宗睿携回日本的“西川印子”、唐文宗时剑南西川雕印的日历、柳比在成都书肆所见的各类雕印杂书等等,自然都应该是用本地出产的纸张印刷的。虽尚无实物可证,但相信其中有不少的印刷品用的是益州麻纸。
  益州麻纸称得上是古代成都人在中国造纸历史上的一项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