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戴草帽、扛锄头、背背篓上山。到了地里用锄头从上轻轻一钩,一个个比鹅蛋还大、圆润饱满的‘金蛋蛋’被刨出来,顺着山坡往下滚……”这不是传说,这是万源土豆的丰收场面。万源市地形总体为山多平地少,土地大多在陡峭的高山上,加之早些年农民耕种手段落后,一旦土豆被刨出,遍山滚的情况并不少见。
  万源土豆不仅个大、口感好,而且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硒,深受人们喜爱。2009年5月,万源土豆更是被农业部授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并有了新的名字——万源马铃薯,成为全国著名土特产。小小的万源土豆,缘何能受到世人如此关注,且看——
  山沟里刨出的“金蛋蛋”
  土豆,在达州又被称为洋芋。洋者,外来品种也,含有新奇、惊喜之意,足见人们对土豆的喜爱之情。达州人爱土豆,炒土豆丝、炸土豆泥、煮土豆片汤;万源人更爱土豆,不仅汤里有土豆,饭里有土豆,甚至饿了时,直接煮几个土豆,不需要任何佐料便能美美吃上一顿。
  万源山高坡陡,土层浅薄,高山气候明显,农作条件并不好,但正是这样的条件,却非常适合土豆生长。每年12月前后,农民们扛着锄头上山,在地里挖个小坑,撒点草灰,丢下种土豆,复填上土,土豆的播种过程就全部结束了。管理工作也非常简单,除遇到大旱时需要泼点水肥,几乎不需要其他工作。待到次年5、6月,土豆地里尽是拱起的小土包,一锄头刨开,全是大而饱满的土豆,煞是喜人。
  和普通土豆不同,万源土豆口感爽滑,微甜而不腻,凡到过万源的人,都必定会留下深刻印象。在万源,大大小小的餐馆菜谱上,随意可看到诸如清炒土豆丝、炸土豆、清蒸土豆之类的菜品。在万源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土豆,餐馆莫开!”土豆在这里从来都不是主菜,但从来不可或缺。
  “好吃,巴适!”尝过万源土豆的人无不叫好。味道好是万源土豆的招牌,而另据科学研究,常吃万源土豆对人体也非常有好处。资料显示,万源市全境土壤中硒含量最大值1.74ug/g,平均0.51ug/g,属于中硒到高硒,易于植物生长和人体吸收。硒元素是人体所需的最重要微量元素之一,人体缺硒就会造成器官机能失调,导致许多严重疾病发生。经科学分析,万源土豆富含硒,因此其又有“粮食中的黄金”这一称谓。
  世代种芋万源人
  万源种植土豆历史悠久,据一些老专家称:还没有“万源”这一地名时,万源土豆便已在秦巴地区小有名气了。由此可见,万源土豆如此出众,不仅得益于万源独特的地里条件,也和勤劳的万源人民世代精心呵护是分不开的。
  地域范围
  万源地处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川、陕、渝三省(市)结合部,大巴山南麓腹心地带,东经107°29′-108°31′,北纬31°39′-32°20′之间,东接重庆市城口县,南接宣汉县,西抵平昌、通江两县,北与陕西的镇巴、紫阳县毗邻。万源市南距达州市146公里,北距陕西镇巴县城71公里,襄渝铁路、国道210线(包南路)及川东电网纵贯全市,是进出川的主要通道和重要门户,是川陕两省的交通要塞,素有“秦川锁钥”之称,享有“万宝之源”的美誉。全市幅员面积4065平方公里,万源马铃薯保护范围为全市12个镇、40个乡,373个村,2480个社。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万源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海拔高差大,相对高差达2000米,大部分地方海拔600-1400米,占幅员面积的83%。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貌类型主要为山地。万源市现有耕地面积60.5万亩,其中田19.3万亩。土壤兼有深丘、低、中、高山多种地貌,西、南部多桌状方山、台地,东、北部多为深切割单斜山,地域差异明显。
  万源土壤多为海相层积硅质胶结岩发育的干鹅包地,肥力水平较高,呈微酸性,有机质丰富,是全国三大富硒地区之一,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态硒含量较大,与中国生态景观土壤中硒的水溶态含量临界值相近,土壤中还
  富含锌、铜等微量元素。
  土壤按成土条件、成土过程、理化性质和生产能力分为6个土类、13个亚类、29个土属、64个土种、88个变种。其中水稻土占38.6%、紫色土占23.8%、潮土占0.4%、黄壤占25.3%、山地黄壤占1.4%、石炭岩土壤占10.5%。土壤pH值在6.5-7.5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1.68-3.73%,全N0.96-1.72%,碱解N92-190ppm,全P0.098-0.124%,速效P3.4-5.7ppm,全K1.11-1.72%,速效K78-148ppm,且含硒0.5-12ppm。
  (2)水文情况:万源市地处长江上游,素有“万水之源”的美称。境内主要河流有中河、后河、秦河,喜神河,肖口河,任河,白沙河等七条,分属渠江、汉江两大水系,全市流域2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2条,地表径流为29.2
  亿立方米,境内水资源总量为31.42亿立方米。
  (3)气候情况:万源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垂直地域性差异大。常年平均气温14.7℃,极端
  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9.4℃,年有效积温4534℃,昼夜温差大,利于马铃薯干物质的积累;年均降雨量1246毫米,无霜期236.8天;日照时数为1474.4小时,马铃薯生长期光照达15兆焦/平方米,光照条件良好,特别适益马铃薯生长。
  (4)人文历史情况:万源是一块红色的土地。1929年,革命先烈李家俊领导震撼全川的固军坝起义,创建了四川最早的一支革命武装-四川工农红军第一路游击队。1932年至1935年,1、1、1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在万源进行了红四方面军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艰苦、战绩最辉煌”的“万源保卫战”。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我党我军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参战将士解放后有近300位成为共和国的将帅。在艰苦卓绝的万源保卫战期间,马铃薯被当成红军的主要口粮,为保卫万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万源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影响,全市农民种植马铃薯有着较悠久的历史,早在晚清就有农户分散种植。民国时期开始大量种植,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性马铃薯品种:米拉、太白、蛮子洋芋、大乌洋芋、大眼皮、红坑、万不烂、巴山白等近三十个地方性品种。建国后,农户开始自行从高山开始往低山换种,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东北地区、万县等地调入马尔科、巫山洋芋、东北洋芋等品种换种、扩繁。1976年开始成立万源县农科所,77年在省科委的统一安排下,由省农科院作栽所对全省川北盆周山区及甘阿凉地区的农科人员进行了马铃薯镜检脱毒培育脱毒马铃薯种薯的推广工作,县农科所随即开展了该项科学试验工作,在县农科所实验室进行了马铃薯茎尖镜检脱毒工作,在三角瓶内培养出了脱毒小苗。1998年开始引进脱毒马铃薯良种进行大量的试验、示范、高产攻关和大面积推广,脱毒马铃薯逐步取代了过去使用多年、种性退化严重、产量极低的本地品种。目前我市主要推广品种有大西洋、费乌瑞它、早大白、克新一号、秦芋30号、坝薯10号、鄂薯3号、鄂薯5号、川育早、川育56等食用、加工不同用途的早、中、晚熟系列品种。在多年种植生产的实践中,我市已总结推广了以马铃薯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高产栽培技术,培育出了一大批高产典型及科技示范点(片),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栽培经验,形成了配套
  完善的栽培体系。1999年,农业局在八台乡天池坝村进行脱毒马铃薯高产攻关试验,经省、地有关专家实地测产验收,亩产达到3636.5公斤,创四川省盆周山区马铃薯最高单产纪录;2000年在太平镇鞠家坝村进行同样的高产攻关,亩产达到4230.3公斤,创四川全省马铃薯最高单产纪录;2008年,在全省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中,我市马铃薯高产攻关净作亩产最高达4931公斤,平均亩产4657.5公斤,再创全省马铃薯最高单产纪录,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受到省农业厅马铃薯专家的肯定和赞赏。
  万源马铃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