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客人 | 注册特产屋 | 登录特产屋
手机版  二维码  | 领先的旅游特产门户网站 齐全的中国各省市县特产、国外特产,登记查询销售求购特产
东北特产:
辽宁特产 吉林特产 黑龙江特产 内蒙古特产
华南特产:
广东特产 广西特产 海南特产 台湾特产 香港特产 澳门特产
华北特产:
北京特产 天津特产 山东特产 河北特产 山西特产
西南特产:
四川特产 重庆特产 云南特产 贵州特产 西藏特产
华东特产:
上海特产 江苏特产 浙江特产 安徽特产 福建特产
西北特产:
陕西特产 甘肃特产 宁夏特产 青海特产 新疆特产
华中特产:
河南特产 江西特产 湖北特产 湖南特产
国外特产
亚洲特产 欧洲特产 非洲特产 北美洲特产 南美洲特产 大洋洲特产 南极特产
特产大全网 特产大全网
特色文化
www.tcdqw.com
用户名:
密   码:
          


特产大全网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tcdqw 就是域名,记住下次登录哦!
   特色文化 — 特产  —  特产 —  特产   

10626.西藏藏剧团:农牧民群众是藏戏生命 是承继意义所在


推荐人:-特产屋   分类:     
相关查询:     特产店地图     特产店地图        旅游     旅游

   
    资料图片:8月1日,藏戏演员在清唱藏戏《朗萨雯波》选段。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资料图片:这是2008年8月21日拍摄的京剧?藏戏《文成公主》剧照。新华社记者 张善臣摄
     一阵钹鼓响过之后,堆龙德庆县乃琼镇村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觉果节藏戏表演,那是对辛勤劳作的慰劳,也是对丰收的企盼。 
     华彩的服饰、粗犷的动作、宏大的气势,还有演员那响遏行云的雄浑之音,把八大藏戏之一《朗萨》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个眼神、一次埋首、一段哭诉,一份婉转的唱腔,就那么不经意地让人融入一个受尽责难的平民女子凄惨的内心,惹来村民们几度伤心,聚精会神之余却又不忘抹一把辛酸泪;诙谐、机智的小品,传统而欢庆的歌舞,顷刻间又把沉浸在遥远故事的观众拉回了现实,裂开嘴乐呵呵地笑着的他们,不自觉地跟着演员唱起来。 
     乃琼镇73岁的村民查斯在观看了6个小时的藏戏表演后大呼过瘾,满脸褶皱里透露出满足的幸福。他说:“这几年迷上了藏戏,总觉得怎么看都不够、都不过瘾!只要周边村子有藏戏表演,再远都要去看。”他说今年镇里为了庆祝觉果节邀请了区藏剧团来表演,这让他期待了很久。今天,他一大早就带着棕垫、酥油茶和糌粑过来,希望能占到靠近舞台的位置。 
     自治区藏剧团从1962年成立以来,陆续演出了《文成公主》、《洛桑与云卓》、《朗萨雯蚌》等传统剧目,创作了《雪山小英雄》、《朵雄的春天》等现代剧。传统而富现代气息的藏戏,在不断的传承和变革中,依然拥有大量忠实的农牧民观众,那古老的韵味、传统的表演,穿越岁月长河依旧魅力常在。但是在时代的变革中,藏戏和内地戏曲剧种一样陷入竞争困境,在现代娱乐艺术和娱乐形式强烈的视觉、声响、色彩的冲击下,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危机。 
     自治区藏剧团副团长赵永墩望着台上全身心投入剧情的演员,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染上他的脸庞:“资金相对短缺限制了藏戏的进一步发展,理论研究的薄弱导致了藏戏在传承中变革的滞后,体制改革不到位带来了剧团的生存困难。”赵永墩说老演员有丰富的经验和唱腔技巧,但是职称考评的关卡却把这些只上过小学的古老文化艺人排除在了优秀演员之列;而刚从大学毕业的新生代演员除技术青涩外,更大的困难是编制不够。赵永墩指着台后正在帮腔的几个女演员说:“这些都是去年才招聘进来的大学生,6年藏戏表演的学习让她们只能选择在这个行业营生,但是有限的编制却让这些孩子成为临时演员。”笑靥如花的姑娘们,沉醉藏戏、沉醉表演,但是她们未来的路在哪里,也许只有这一刻才会忘记去烦恼。 
     农牧民群众是藏戏的生命、是古老艺术得以承继的意义所在。因此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赵永墩依然带领着自己的团队活跃在一个个乡村,把古老的藏戏艺术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农牧民群众。虽然前进道路上困难很多,但藏戏演员们依然一丝不苟地唱着、表演着,把最精彩的节目呈现给那些期待的眼睛。据赵永墩介绍,区藏剧团在接下来的“送戏下乡”中,将前往曲水、扎囊、堆龙德庆等县的乡村,给当地群众带去8场藏戏表演。考虑到农牧民群众的喜好,表演将采取上午一场大戏,下午小品、歌舞等方式,以丰富的内容和多变的形式,坚守着古老藏戏的精髓,坚守着“西藏文化活化石”散发的异彩。
   (来源:西藏日报)
    相关链接一:
 让西藏文化活化石“活”起来
  资料图片:随着雄劲的鼓钹声响,2008中国拉萨雪顿节藏戏汇演在罗布林卡拉开序幕,图为演出现场。扎西平措 摄(图片来源: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资料图片:2008年4月8日,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演员在排练藏戏《吉祥奥运》。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藏戏,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西藏文化的名片”。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每当在西藏看到藏戏团在农牧区搭起帐篷,敲起鼓铙,牧民们从七八里外搬着凳子、带着干粮乐呵呵地看上一整天时,就会忆起儿时骑在父亲的肩头,像过节一样看那些走村窜巷表演的戏曲班子。那时锣鼓喧嚣的热闹依稀犹记,而今在家乡的村落却难再见风光一时的戏曲班子。    富于农村特色的戏曲班子,不知何时已经悄无声息地隐没、消失了。当我们再次看到凝聚着西藏古老艺术和文化特色的藏戏时,不禁深深担忧:藏戏是否也将走上这样一条起源于民间、繁盛于民间、最后却也湮没于民间的道路呢?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区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和多样起来。电视精彩的节目、朗玛厅热情的表演、“农家书屋”齐全的读本已走进了大部分农牧民的生活,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已经遨游在网络的大千世界里。对于藏戏的需求,只在传统性节日时才能体现出来,虽然是全家老小齐动员,但是对青少年一代而言则更多是对稀奇的满足了。当藏戏一点点从农牧民群众的生活中淡出,有一天如果其他的庆祝方式替代了传统性节日中藏戏的演出时,藏戏是否就会彻底消失在农牧民大众的视线中呢? 
    此外,藏戏受内地和现代艺术手段的侵蚀很少,保留着大量传统的唱腔、表现方式,素有“西藏文化古化石”之称,而这种“古”文化却在传承的道路上遭遇着困境。藏戏表演者没有明星般的璀璨光辉、没有大红大紫的炫耀人生,有的只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排练到表演、表演再排练的重复,那面具背后的青春则像石雕般慢慢被风蚀了光彩,留下的只是一道道岁月的痕迹,能在这样默默而艰辛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当老艺人们摘下面具时,却无限伤感地发现那用岁月镌刻出的几十年的表演经验和技巧已后继无人,那凝聚了他们一生心血和汗水的“技术”有可能就此断线。如果连藏戏基本技术都丢失了,那么藏戏的明天还能走多远? 
     2006年藏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对保护和收集藏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艺术理论家开始了对藏戏的研究,藏戏大师对藏戏进行了结合时代的大胆创新,西藏大学也开设了藏戏培养专业。更值得高兴的是,民间藏戏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民间藏戏队已近500支,它们开始崛起并和专业藏剧团试比高低。不管是专业的区藏剧团还是来自民间的业余藏戏班子,在这样一个你争我夺的局面中,必然会带来藏戏的更加繁荣。 
     我们相信,这些活跃在农牧民身边的“放映队”,一定能把凝聚了藏族文化精髓的藏戏表演带到大山的深处、草原的尽头。我们相信,只要还有一双眼睛注视着藏戏一路走过的脚印,藏戏就不会走上那条最终湮没于民间的道路,而是将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走出西藏、走向世界。  (来源:西藏日报)
     相关链接二:
 我的藏戏我的团――西藏藏戏艺术保护与发展扫描
 
 图为西藏藏剧团下到基层为群众演出
 
 资料图片:这是2008年8月21日拍摄的京剧?藏戏《文成公主》剧照。新华社记者 张善臣摄
     最近,作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九大活动项目之一,西藏藏剧团正组织力量对新编剧《朵雄的春天》进行改编,这部瞄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藏剧大戏将于今年6月问世。更让人期待的是,首次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藏戏能否顺利过关,结果将于9月见分晓。
     藏戏,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作为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藏戏产生至今已有6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在今日西藏,这颗“活化石”不是摆在博物馆,也不仅留存在人们的记忆当中,在演艺中心、社区乡间,到处都能听到那激越高亢的唱腔乐音,看到那特色浓郁的舞蹈表演…… 
 
 图为西藏藏剧团在进行排练
      传承发展成果丰硕 
     “过去我们也是农奴,演戏就是服差役,艺人们只能靠乞讨或打短工度日。” 
     说这话的大次旦多吉,是西藏民主改革前拉萨觉木隆藏戏班的艺人。1960年,以觉木隆藏戏班为基础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大次旦多吉成为剧团的一名藏戏演员。 
     老人回忆,藏剧团成立后,国家为其充实了一批汉族文艺骨干,帮助挖掘整理了传统的《诺桑法王》、《朗莎雯波》等八大藏戏。半个世纪以来,在藏戏剧目内容上剔除了宣传封建迷信的糟粕,在艺术形式上由简陋的广场戏发展成为了舞台表演艺术,传统的面具也逐渐被化妆艺术和脸部表情所代替,通过取其它剧种之长补己之短,藏戏艺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现在是要啥有啥,我们没理由不把这项艺术很好地传承下去。”在去年新落成的藏戏艺术中心内,原西藏藏戏团团长小次旦多吉感慨万千。这座总投资近3000万元、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的艺术中心内,大剧场、多功能厅、练功房、展厅一应俱全,堪称全区最好的演出场所。 
     西藏藏剧团成立当年,小次旦多吉成为该剧团第一批学员,当时还是年仅13岁的小学生。后来他成长为剧团著名的编导。时至今日,小次旦多吉参加的学员班已经办了6期,培养藏戏人才近两百人。在此期间,剧团还分批将学员送到上海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深造,培养了一大批编剧、导演、舞美、音响、灯光、服装人才。 
     “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传统戏中某些剧情场景只能口述,现在我们通过舞美、灯光、音乐等形式将其丰富的意韵展现出来。”小次旦多吉认为,传统藏戏表演是道具式的,经过创新,更强调演员表演和舞台表现力,从而增强了藏戏的生命力。 
     2005年,京剧、藏戏《文成公主》一经推出,即好评如潮,2008年获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奖”。这一融会两大剧种的演出形式,创造了藏戏艺术在传承中创新的又一高峰。 
     西藏自治区对藏戏的保护与传承倾注了大量心力。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扎多介绍,西藏藏剧团的前五批学员皆是免费培训,2002年的第六期也对下岗职工、贫困家庭和来自农牧区的孩子免收学费和生活费。自治区除对藏剧团全额拨款、专项资金扶持以外,对该团送戏下乡也一直给予补贴,今年标准更是提到每场5000元,从今年起,藏剧团在城市社区演出也能享受每场4000元的补贴。 
     西藏藏剧团团长大次仁顿珠介绍,近年来,该团每年下基层演出的场次不少于50场,今年计划至少在60场以上。 
     民间戏班方兴未艾 
     组织藏戏队之前,33岁的琼达一直是西藏堆龙德庆县乃琼镇加热村的普通农妇。家里种了12亩地,收入在村里算中等。当地传统的觉木隆藏戏是藏戏的主要流派之一。看着村里的藏戏艺人老的老、去世的去世,从小就喜爱藏戏的她坐不住了。2001年,她和同村的妇女单增卓玛决心恢复成立藏戏队。 
     她们先是挨家挨户地拜访了原藏戏队的多吉、群培平措、旦达等老艺人,取得老人们的支持。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排练,在老艺人们手把手的调教下,他们拿下了八大传统藏戏之一的《卓瓦桑姆》。当时正逢望果节,他们的演出在本村一炮打响。消息传出,附近的乡村纷纷邀请他们去演出。后来,老艺人们又回忆编排出了《白玛翁巴》和《苏吉尼玛》等传统藏戏。 
     经营一支藏戏队,光靠兴趣和热情远远不够。为了筹集资金,琼达和单增卓玛去县城,跑拉萨,进机关,找熟人。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演出水平的提高,觉木隆藏戏队声名鹊起,市场化的路子也越走越宽。2006年,觉木隆藏戏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73岁的大次旦多吉得到了国家文化部颁发的“藏戏传承人”证书。自退休后,老人就长年在基层指导民间藏戏班。作为觉木隆藏戏队的指导老师,在排练季节,老人每天都要从市区去一趟20公里外的加热村。他告诉记者,仅堆龙德庆县,近年就出现了七八支民间藏戏队。他同时兼着觉木隆、雪巴、山南三支队伍的指导老师,业余演员们对藏戏的热爱和训练的刻苦,让老人很受鼓舞,“只要走得动,我就要下去指导”。 
     “藏戏与西藏人民心连心,”扎多副厅长介绍,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近年来,西藏的民间藏戏队伍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包括各种季节性、业余的民间藏戏团已近500支。每年8月的望果节后,就进入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表演旺季。这些队伍经常是自带炊具、被子,走乡镇、串村寨。一些远道的农牧民常常自带糌粑甜茶,美美地听上一整天,像过节一般快活。 
     一年一度的雪顿节,早已成为拉萨周边民间藏戏队汇演的节日。期间,从周边县市乘车或自驾车来拉萨看戏的人络绎不绝。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彭措朗杰,近年来一直在负责全区的“非遗保护”工作。他告诉记者,2007年国家已将藏戏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9月将见分晓,他本人对藏戏“申遗”“志在必得”。 
     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3月19日下午的唱腔课上,女教师巴桑几次站到15岁的贡桑央宗身后,耐心地纠正她的发音错误。 
     作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藏戏班中最小的学生,贡桑央宗经常得到老师的特殊“关照”。她的同学还有来自拉萨、昌都、日喀则、林芝等地的10名女生和7名男生。这18个孩子组成了西藏乃至全国第一个藏戏专业的本科班。 
     “这届本科班是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生的,报考与录取比例达到了5比1。”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洛桑曲尼介绍,以往藏戏演员都是师傅带徒弟,学院经过以往中专、大专班直至目前本科班的实践,在藏戏教学规范化方面积累了经验。“我们有科学的教案,还编出了很多正规教材,并以散板等音乐形式来记录藏戏的乐谱与唱腔,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据悉,为从小锻炼身段,往届藏戏班学员多是从小学招生,由此导致文化课成绩不甚理想。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生有望扭转这一状况。以藏语课为例,这届本科班安排了72学时,比上一届大专班多了20个学时。 
     “应通过对传统藏戏的挖掘整理,加深对藏戏表演艺术规律的认识。”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原党委书记边多认为,不能生搬现代歌舞表演及其它戏剧的表达方式,只有摸准了藏戏表演的艺术规律,才能确立基本的学习标准,从而制定出对藏戏演员形体和发声训练的科学方法。另外,舞美、音响、灯光、服装等专业门类能否珠联璧合,也源于对这一规律的准确把握。 
     藏戏的根在广大藏族人民中间。专家学者们建议广大藏戏工作者多深入藏族人民的生活,一方面从民间更多挖掘不同藏戏流派的资源,使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用藏戏来展现今日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查看推荐人:-特产屋的其它特产


我要留言    留言人: 更多评价
印象:
内容:
  验证码*  (* 请在左框中填写小图中字母或数字)
 

 
 
 
 
淘宝推荐相关特产销售
 
 
本网站所属权:特产大全网 Email地址: 444853730@qq.com 官方QQ: 444853730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特产大全网  渝ICP备08100157号
Copyright. ©2008 tcdqw.com, All Specialty in the site.All Rights Reserved
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