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马尾绣工艺独特,刺绣制品十分精美,有媒体甚至誉之为"刺绣艺术的活化石"。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闻名遐迩的水族马尾绣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
  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最近马尾绣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刺绣是流行于水族地区的民间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水族刺绣技法的种类很多,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
  关于水族马尾绣的历史,相关资料上不见记载,但这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传统大节水族端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有赛马的习俗,看来养马赛马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水族妇女发明了用马尾制作刺绣的艺术。在传统节日里,男子们赛马,女子们身着马尾绣盛装参与节日活动,成了美丽动人的习俗。
  可能主要是水族有养马赛马的习俗,马尾绣应运而生。其实,这种以丝线裹马尾制作图案的刺绣方法,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好处,一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二是马尾不易1变质,经久耐用。另外,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
  水族马尾绣
  马尾绣还有另一奇特之处,就是绣品上缀有铜饰。铜饰形状做成古代钱币的样子,但很小,薄薄的直径只有黄豆大小,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同胞还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在封建社会,铜是铸币之物,一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而水族的马尾绣里却有铜饰。这又是体现马尾有价值的一个地方。
  随着时代变迁,马尾绣艺术也在变化。两条背带主色调发生了变化,解放前的背带色调主黄色。与封建社会以黄色为高贵相关联,解放后的背带色调主红,与今天人们以红色为吉利的观念相同。
  在当地,人们把是否精通刺绣作为判断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她们这里的姑娘出嫁,母亲必须备一条马尾绣小儿背带作为嫁妆送给女儿,预祝早日生儿育女。
  贵州省三都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是马尾绣的发祥地,那里的马尾绣工艺品远近闻名,成品远销海内外。板告村的女孩子从小就跟长辈学习马尾绣制作技艺,一般十岁左右就可以单独完成小型工艺品的制作。现在,板告村的所有女性公民都精通马尾绣制作技艺,而且马尾绣已经成为该村的知名副业,成为该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分布在三都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在当地,人们把是否精通刺绣作为判断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她们这里的姑娘出嫁,母亲必须备一条马尾绣小儿背带作为嫁妆送给女儿,预祝早日生儿育女。
  水族妇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她们将自然万物和民俗事象经过想象加工后,反映在马尾绣工艺上,绣品上的花鸟虫鱼造型别致,颇富民族韵味和艺术效果。
  马尾绣的一个奇特之处,就是绣品上缀有铜饰。铜饰形状做成古代钱币的样子,但很小,薄薄的直径只有黄豆大小,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同胞还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在封建社会,铜是铸币之物,一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而水族的马尾绣里却有铜饰。这又是体现马尾有价值的一个地方。
  三都水族马尾绣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现辖行政区域。
  《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三都水族马尾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三府函〔2015〕3号
  贵州省黔南州地方标准:DB522700/T075-2015《地理标志产品三都水族马尾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