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乐分布在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等地区,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据查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有“中州古乐”之称,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广东汉乐保留了原有中原音乐的特点,并与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等相融合,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
     按照传统的演奏形式、长期沿革的演奏习惯及不同用途,广东汉乐分成五个类别。一是丝弦乐,俗称“和弦索”。它是广东汉乐中最普及、最大众化的演奏形式。演奏时以头弦(俗称“吊规子”)或提胡领奏,配以扬琴、三弦、笛子、椰胡等乐器。二是清乐,又称儒乐。它追求比较高雅的演奏形式,为文人雅士所偏好。演奏时乐器较少,主要有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等,人称筝、琶、胡“三件头”。三是汉乐大锣鼓,又称八音。它主要应用于民间迎神赛会或闹元宵等客家传统节日。演奏时以唢呐主奏,另辅以大鼓、苏锣、大小钹、碗锣、铜金、小锣、马锣(八音用)等打击乐器。四是中军班音乐。历史上它主要由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音乐班社演奏,作为仪仗性质的音乐,主要用于民间的婚丧喜庆活动。演奏时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打击乐和若干丝弦乐。五是庙堂音乐。它是举行宗教法事时演奏的吹打音乐,演奏时以唢呐为主,配以打击乐和若干丝弦乐。
     广东汉乐曲目丰富,从已整理出版的《广东汉乐曲目集》来看,共有曲目612首,其中丝弦乐430首,清乐56首,汉乐大锣鼓23首,中军班音乐62首,庙堂音乐31首。代表曲目有丝弦曲《单点尾》、《玉山坡》、《思夫》, 唢呐曲《粉叠》、《普天乐》、《玉芙蓉》,庙堂音乐有《一封书》、《水底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