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原为宫廷服务的官办漆作手工艺人流落民间,把金漆镶嵌工艺带到了更广的社会空间。如在隆福寺街开办“永信局”作坊的王俊江和在东城沙井胡同开作坊的韩启龙,于光绪年间专接宫中之活。光绪皇帝的“君棺”就是韩启龙做的。他们的弟子也纷纷开办作坊,传承这门手艺。现今任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柏德元先生,就是韩启龙再传弟子王珍的徒弟。
   由于继承的手艺侧重点各不相同,各作坊制作的漆器在技艺、产品上也自成特色。比如清末著名漆工刘永恒及其弟子多宝臣、广安门外的“巨兴号”等,擅长彩绘雕填,以制作彩漆描金宴桌、箱匣为主,称为“苏漆作”。王俊江及在隆福寺开办“华丰斋”的魏焕丰、在王府井大元帽胡同开办“协立成”、在东四头条开办无字号作坊的布玉林及其一二传弟子,以镶嵌工艺为主,生产家具、屏风和摆件,被称为“巧器作”,后又顺口叫成了“小器作”。名师有高敬忠、范寿元、王德寿、孙成志、胡松年、赵凤正等人。此外,还有光绪年间东四六条的“中和局”和由此出师的张文彬于南箭厂胡同开办的“兴一局”,以制作楹联牌匾为其特色。光绪年间西四牌楼边的“隆和号”,以制作首饰盒、提盒、捧盒等金描漆盒为主,人称“盒子铺”。
   这门古老工艺在清末到民国时期,大多为手工作坊,经不起大风大浪。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的金漆镶嵌行急剧衰落,除一两家勉强支撑外,大多破产倒闭改行。1949年后,在政府扶持下,京派金漆镶嵌工艺得到新生。到1956年,北京的十六家作坊公私合营,合并为北京金漆镶嵌厂。一时间人才济济,实力大增,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制作的工艺品在各次大赛中屡屡获奖,如1986年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的雕填屏风“千手千眼观音”,1990年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之珍品奖的立体镶嵌“九龙壁”等,都已成为国宝级艺术品。近年来,随着廉价的机器工业产品的大规模批量生产和销售,这一工艺再次受到冲击,国内不少相关厂家纷纷下马转产。北京金漆镶嵌厂及时大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积极探索,引进现代元素,使古老的金漆镶嵌工艺又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金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