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的“缂金十二章龙袍”是首博馆藏的传世精品之一
 
 当时能熟练掌握缂丝工艺的人寥寥无几,苏州的王金山先生是其中之一
 
  
 
  
 
  2009年6月17日,苏州王嘉良缂丝世家工作室第六代传人王建江成功复制了首都博物馆明定陵出土的“福寿如意”衮服。 为了这件龙袍,苏州市缂丝名师王嘉良花了三年时间。据悉,仿制龙袍的原件是一件缂丝衮服,但已“毁容”。仿制品光日本进口的金线就用掉了十多桶,一寸寸拼接起来的孔雀毛用掉了3000多米,五彩真丝丝线达到了6斤,原料成本价值就近5万元。
  40年前,我曾应邀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复制宋代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梅鹊》、《青绿山水》,历时3年,获得成功。后来,我复制的《梅鹊》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这次我又应聘到北京首都博物馆修补清乾隆缂金龙袍,深感又是一次新的考验。因为清乾隆龙袍是国家级的珍贵文物,修复要求高,远非一般作品的修补。为了完成这次历史性任务,我亲自挑选了3名技艺熟练又富有经验的缂丝技术人员组成了修补小组赴京修补龙袍。
  清乾隆缂金十二章龙袍制于公元1736~1795年期间,全身长150厘米,袖长200厘米,胸围134厘米,黄色三团龙红绸里。形制为圆领右衬,四开襟,马蹄袖,直身长式,明黄色丝线缂织“??”字纹地,三色金线缂织龙、蝙蝠、灵芝、云头、十二章、海水、江牙、八宝等纹饰。从中不难看出,龙袍纹样丰富多彩,且缂丝经纬非常纤细,龙袖密度为10×40左右/cm2,经线投影宽0.5mm,纬线投影宽0.35mm,捻金线投影宽0.3mm左右,捻银线投影宽0.3mm,丝线投影宽0.2mm左右。龙袍许多部分叉开断裂,尤其在经常拆叠的部位,属物理性损伤造成。龙袍残裂破损处达四百多处,严重破损处直径达3~5cm左右。这些大大小小的破损分布在龙袍的前身、后身、衣袖、折叠处及颈领等部位。馆长要求我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龙袍的断裂,破损部位全部修补好。为此,我们制订了修复龙袍的计划,对龙袍不同的断裂,破损采取不同技法(方法)去攻克。具体技法和要求如下:一、技法表现一致性。此龙袍主要运用缂丝结、掼、勾技法,修补过程中严格按照缂丝工艺,竖结、横掼及勾梭法完善轮廓线。二、运用原材料一致性。这是直观修复像与不像的关键。只有经纬线粗细股数和色彩相同,才能修复得和原作相像。三、经纬密度一致性。这是织物风格能否一致的要害。只有经纬密度与原作一模一样,才能达到与原作一样的质感。同时,每修补一处,都严格按照示意图进行:①技法在修补中运用如意图;②原材料分别运用如意图;③破损开裂处正确穿经补纬示意图。由于龙袍已脆裂,经不起折腾,因此,在修补过程中必须慎之又慎。否则就会造成旧洞未补好,新的破损又出现的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我们先对损坏最严重的部位,如龙袍前身、正面龙头及龙袍边缘经常折叠处等,进行重点修补,然后以此为基础全面铺开。
  具体织补方法:
  1.采用细长而又弹性好的钢针为穿经补纬的主要工具。这很重要。俗言“三分技术,七分工具”,由于针细长,在穿经纬时就不容易碰到其旁边的经线或纬线。
  2.对破损面积较大的部位,先用长线条将其周围固定,然后按照上下左右的顺序挑经穿纬,以针代梭进行织补。对隆起断裂经纬,先进行衔接,然后用针轻拨与周围织面一致。要注意添经纬时丝流平行。忌歪斜弯曲,修补后要与原作织面相平。
  3.轮廓线在龙袍中损坏断缺甚多,这就影响了龙袍纹样的完整优美。修补时,首先选用相同规格、相同色泽的真丝线,然后运用缂丝勾梭法进行勾勒,而不是打结连接。这样就能使轮廓线力臻完美。
  4.由于经线脆裂,造成龙袍中大、小竖缝甚多,开裂处最长达3~4cm左右。为了保证龙袍平整悬垂效果,采用缂丝“对搭梭”破竖缝法,把百余处竖缝整修得天衣无缝。
  5.修补龙袍是在常态下进行的,这与传统缂丝生产方式要捎紧经面后才能飞梭走纬是完全不同的。过去修复时从来尝试过。这次修补龙袍,要在丝毫不拆动龙袍夹里的条件下,只能在龙袍面子上添经加纬。又因龙袍历经风化、十分脆裂,经不起紧绷,而只能稍为绷紧些就修补,且只能在松软的龙袍表面走针引纬。龙袍上面的严重断裂处单补经线就达90多根,由此可见其难度了。如此穿的纬线必然是毕直光亮,与原物质感完全不一样。因此,每穿一经一纬都需特别加工,即:以细针轻拨经纬,拨正后再以压纬法使每根纬呈曲纬状(这是缂丝织物风格),与原龙袍经纬密度相符,又达到了经纬分明的效果。
  6.乾隆缂金十二章龙袍大量使用金银线织造,真丝花线在龙袍上用得很少,而且金线又分淡、中、深三色,加上银线,共有四色。这在历代封建帝王龙袍中实为罕见。这就给修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整个修补工作最大的难点也在于此。缂金龙袍由于年代久远显得陈旧古朴,而其破损部位的修补,却只能用现代原材料进行添补。这样,就造成现代材料的色泽(色光)与陈旧龙袍的差异,再说,金银线色不像真丝花线,真丝花线色彩有差异可以抽丝相并,甚至可以染做旧。而金银线则不能抽丝相并,也不能加染做旧。我们随身带有几十种金银线,然通过比较线的色泽,都与龙袍上的金银钱色泽不同。虽然其中有一、二种线与旧的相似,但一做上去就显出差异了。为此,我们反复深入研究。通过无数次小样试制和对现代金银线进行工艺加工,并采取新(现代材料)老(原作上的材料)相夹相镶相压(呈现曲纬状)的方法,使得织补进去的金银线断续不成块面状,从而使现在加入的金银线与原作隐隐约约混同一体。
  通过整整一个月的修补。我们终于完成了首都博物馆清乾隆缂金十二章龙袍的修复任务。修复后的龙袍,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经首都博物馆领导和主管部门各方专家验收合格并给予高度评价。《北京晚报》于2004年11月5日作了题为《顶尖专家手补乾隆龙袍》的报道。中央二台国际频道还进行了转播。
  清乾隆缂金十二章龙袍的成功修复,为我们修复国家级缂丝珍品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开拓了今后缂丝修复工作的广阔前景。    (来源:苏州科普之窗)
     相关链接:
     苏州仿制成功明代万历缂丝龙袍
  
     缂丝世家曾做清廷缂丝匠师 
  据悉,王家为缂丝世家,曾祖王新亭身为清廷缂丝匠师,曾为慈禧太后缂制了“八仙庆寿”袍料和霞帔。此次朱翊钧皇帝的龙袍完成后,接下来,他们还将仿制清乾隆的龙袍。
  昨天上午,记者在苏州市相城区见到了缂丝世家第六代传人――王嘉良的儿子王建江师傅。工作室里,记者看到这件已经完成的大型衮服,金光闪闪,奢华无比,十二条孔雀毛织成的团龙欲待而飞。据王建江介绍,衮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所说的龙袍,又叫“雀毛龙袍”,是用孔雀毛编制的团龙,最主要的区别是在袖子,衮服是大袖,是以前皇帝上朝穿的,而龙袍是马蹄袖,是皇帝日常穿的。
  “这是龙袍主要的面料,做了有三年”,王建江把一片像滚轴画一样的衣片铺展给记者看,“这片衣片从2006年10月份开始制作,今年5月份才完工”,长度有三米,宽也有70公分,整整做了三年。记者看到,由金丝线织成的龙袍衣片花团紧簇,奢华无比,一条条孔雀羽毛织起来的团龙在衣片上姿态各不相同,同时龙袍上还有大小的不等“寿”,“蝙蝠”,“如意”等。
  龙袍原件出土定陵
  据悉,这件已经仿制完工、不日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缂丝衮服原件是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1573年-1620年)用的,全名叫十二章福寿如意缂丝衮服,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1956年在定陵地下宫殿出土。当时衮服垫于尸体下面,已成残片,并黏合成块,色彩除原孔雀线与金线织的部位依稀可辨外,其余均呈深、浅等茶褐色。部分图案残缺不全,模糊不清。后经过专业人员装裱复样,基本恢复了原件的形制。但风化变质的龙袍并不能放在博物馆里示人。
  为了能再现灿若云霞般的古代丝织品,再现昔日珍贵文物的“芳容”和古人高超技艺,近几年来,首都博物馆的文物专家走遍大半个中国,寻觅合适艺人以还原历史,达到最好的复制效果。后来,经过工艺、制作流程等全方位的考察,首都博物馆最终选择苏州缂丝代表人物王嘉良承担复制任务。
  据了解,要仿制的这件万历龙袍身长136厘米,袖通长233厘米,袖宽55厘米,挂肩41厘米,下摆105厘米。衮服的纹样设计以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十二章为主题,以十二个团龙为主体,分别在正面三个、背面三个、两肩部两个、两侧两个,每个团龙内有一条龙,姿态有正、侧、升、降不同,鬃毛倒竖,生动有力。龙的周围均匀的饰有云头、海浪、金锭、海珠、飘带和八宝。初团龙外,龙袍上还织有256个“寿”字,301只“蝙蝠”,271个“如意”图案,寓意万寿万福。
  据王建江介绍,这件万历年间的衮服,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缂丝服之一(明代以前,仅见记载而未见实物,明定陵出土两件缂丝衮服,另一件由于破损更甚,已无法复原),工艺要求高,图案繁复,加之原件破损严重,色彩已变成褐色。所以仿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无论要求制造工艺,还是图案、色彩,都要达到与明代的原件相一致。
  仿制最难在打样
  “那时,光打样就打了四次。”王师傅告诉记者,在仿制龙袍之前,图案尺寸都要事先打样,然后通过了首都博物馆的鉴定,才能开始制作,“难的是打样,样稿出来了,后面的制作就不难了,”因为是纯手工的,所以整个复制过程非常慢,样稿一通过,从2006年10月份开始制作,到今年六月份,已是近三年了。王师傅讲,缂丝不比刺绣,刺绣是直接在布匹或丝绸上绣的,而缂丝是一整块,以生丝做经线,各色熟丝作纬线,用“通经断纬”的技法织成,其不仅强度胜过刺绣,而且成品没有底料和图案的分割,整幅作品浑然天成。
  据悉,缂丝,又名“刻丝”、“?∷俊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是苏州传统工艺一绝,发端于汉代,从唐人的日用包到明代的皇帝龙袍,缂丝可说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而这次的仿制工作,也不同于以往的修复,不仅缂丝“通经断纬”的过程中用力一定要适中,而且龙的图案也要用孔雀羽毛来编织。
  名师7次赴京研究织造方法
  王建江告诉记者,原料的特殊性十分考验缂织的功力,为了使龙袍整体质感更加细腻,这次缂织密度要求也十分高,纬度上一厘米需要100根线左右,经度一厘米也达到22根。此外,主体腾龙图案也不在同一平面,高低参差的立体感给制作增加了不少难度。为此,自己曾7次赴北京,研究龙袍织造方法。
  而孔雀羽毛原本比较短,只有一寸左右,一尺来长的孔雀线也是由五六根雀毛拼接而成。据了解,在制作这件龙袍的原料上也创下了以前不曾有的纪录,日本进口的金线用掉了十几桶,一寸寸拼接起来的孔雀毛用掉了3000多米,而面料采用的五彩真丝丝线更是达到了6斤,整个原料价值就近五万元。
  据王建江介绍,18日晚,他坐火车赶赴北京,将这件龙袍送到首都博物馆。
  据悉,接下来,他们主要就是要再仿制清代乾隆的一件龙袍。王建江表示,这件接下来准备仿制的龙袍为清代乾隆年间,全名叫乾隆缂金十二章龙袍,收藏于首都博物馆。“这也是第一次仿制,这次去北京也是顺便把图样拿回来。”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