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嘛就尕老汉哟哟,
  七呀十七来嘛哟哟,
  我们再加上个四岁者叶子儿青呀。
  八呀十一来嘛哟哟。
  八仙的个桌子上哟哟,
  吃一杯子酒来嘛哟哟,
  怎么样子吃者叶子儿青呀,
  酒不醉来嘛哟哟。”
  这是酒曲《尕老汉》中的经典唱段,倘若在酒桌上听到这样的歌声,想必喝酒之人又会多了一层享受……兰州是一座多民族交融居住的城市,有悠久的饮酒习惯和历史,兰州人爱喝酒、能喝酒,无论是婚丧嫁娶、乔迁升职等等,都喜欢喝上几杯表达心情,久而久之,便有了今天“有席就有酒,无酒不成宴”的“兰州特色”。而酒席上划拳、酒令更是不可或缺的助兴方式,它可以把兰州人直率好客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仿佛喝酒不仅是生理需求,或是口腹之乐,而是在表达礼仪和情趣,体现文化和精神。
  作为兰州人,也许或多或少都能划上两拳、喊上两嗓子,但是说到这平时喝酒助兴的“玩意儿”也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日前,家住城关区的王祥庆将自己花费数十年整理、收集、演唱的兰州酒曲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兰州酒曲,更希望能将兰州传统的饮酒文化传承下去……
  酒令,中国特有的席间趣语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酒令则纯以文化入酒的,是酒文化中的精粹。而“行酒令”大概也只能在中国的席间才能看到。酒令是一种互动的游戏,给喝酒者创造了一种合乐欢快的气氛,这是其一。其二,行酒令不但调动了喝酒的气氛,还调节了每个人喝酒的数量,体现了参与者喝酒机会的均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酒令就在黄河流域的宴席上出现了。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即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较丰富文化知识的人士间流行。白居易曰:“闲徵雅令穷经吏,醉听新吟胜管弦。”认为酒宴中的雅令要比乐曲佐酒更有意趣。文字令又包括字词令、谜语令、筹令等。
  而不同地域的喝酒者,饮酒风格往往大相径庭:东北人大碗大碗地喝,图个爽气;南方人小口小口地抿,讲个秀气;山东人杯杯喝得干净,显得朴实;河南人将小酒盏一摆一大排,求个排场;而西北人吆五喝六划拳行令,图的是个热闹。
  对于喝惯了黄河水的兰州人来讲,上了酒桌那份粗犷和豪爽就如同奔涌不息的黄河一般,因此兰州人喝酒时必须划拳,得扯着火辣辣的嗓子拚命地叫喊。划拳可分大拳和小拳两种,划大拳时喊出的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美好或吉祥的祝愿,如“三星高照”、“六连高升”、“四喜发财”、“十全十美”、“一心敬你”等等。赢者即达到了劝酒的目的,同时也送上衷心的祝福,输者既喝得畅快,也心服口服。划拳就像是催化剂,哪怕酒席上的客人初次相识,交手后即会变得非常熟悉和热情。由于划拳的特点是很快可以在酒席宴中营造热闹的气氛,因此在兰州的流行颇为广泛。
  边唱边划的兰州“酒曲”
  而兰州人喝酒的热闹场面要数唱酒曲最有趣。酒曲劝人饮酒、为人助兴、妙趣横生、精彩纷呈、红火热闹,其乐融融,为酒令之精华,并流传于社会,形成一种极富地域特色的酒文化。目前,城关区文化馆正在积极准备将“兰州酒曲”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采访中,兰州酒曲的传承人王祥庆向记者介绍,酒曲是唱词、曲调、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富有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化品位,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目前,在兰州流传的酒曲有30多首。酒曲是在猜拳行令、酒酣兴浓时演唱的酒歌。它歌词优美、曲调丰富、动作风趣、规矩复杂,不喝酒是不唱酒曲的。酒曲可以使隆重的宴席等喜庆的聚会充满欢乐,从中学到历史典故、风俗人情等知识,也能锻炼思维的机智敏捷。酒曲的演唱形式分敬酒式、唱数式、唱色式、唱拳式、绕口式、问答式六种,形式不同,演唱规矩也不同。
  为了能让记者进一步感受“酒曲”的魅力,王祥庆还现场为记者唱起了酒曲:“一个那个尕老汉嘛呦呦,七十七呀嘛呦呦……”诙谐的唱词、有趣的动作,立刻就吸引了记者。
  酒曲中许多唱词采用了数字和颜色联缀复沓的序列手法,虽然重复,但由于数字的增减、颜色的变化和生动形象的唱词使人没有单调呆板之感,深深地被翩翩起舞的“飞凤凰”,“啾啾”的尕麻雀,“怀抱琵琶口吹箫”的尕老汉等活脱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所感染,使人不由得跃跃欲试,头摇手舞。酒曲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旋律的进行以级进为特点,大跳音程少,音域不宽,旋律流畅优美,易于演唱。酒曲的舞蹈有摇头、动腰、扭肩和依据内容而即兴创作的表演动作。脸部的表情有眼神对视、喜怒哀乐的变化。
     后继无人,兰州“酒曲”要断线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见证。近年来,无论是主办部门,还是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大部分民间音乐、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项目,都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法一代代传递下来的。由于保护和传承方面有些环节的脱节,导致很多民间文化的宝贝都已经“灭绝”了。而“兰州酒曲”也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好东西要是失传了,真可惜”
  “第一次听到酒曲,是十几岁的时候,当时家里请了‘唱把式'唱曲,唱的就是《尕老汉》,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看见老艺人又唱又跳的,表演诙谐,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想去学。”回忆起第一次听到酒曲的情景,王祥庆依然记忆犹新。
  王祥庆告诉记者,酒歌是要唱着数数的,还要伸出手指头打手势。通常唱完酒曲,紧接着是双手比划,同时口中还须念念有词。不管是颜色还是数字增减,规则要求是唱词与比划同时进行,且须准确,以无误者为胜,否则要罚酒。而多数时候,唱酒歌时,大家都已喝得差不多了。一个个晕晕糊糊的,说话都说不清楚了。因此不是数错了数,就是打错了手势。而且看别人唱酒歌的人也稀里糊涂,常常该罚酒的没罚,不该罚的反倒痛痛快快地喝了罚酒。
  此外,王祥庆还告诉记者,兰州酒曲是“花儿”的一种,是唱词、曲调、舞蹈和谐统一的艺术,是先人传承下来的民间传统文化,彰显着沿袭千年的中国传统酒文化,充满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可却没有多少人会唱,就连许多研究它的专家,会唱的人也不多,真的很可惜!“这也是我最大的担忧,这么好的艺术,一定要留下来,可是,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些老传统了,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干脆就不喜欢这个,小女儿倒是挺喜欢听的,但也不想学,身边的朋友都很喜欢听我唱,却没有几个会唱的,以前我也教过两个徒弟可都没有坚持下来,这么好的东西要是失传了,真是可惜。”
  “现在,在兰州也有很多地区还在唱酒曲,但也就是唱几句,没有人能唱完整的酒曲。”王祥庆这样对记者说。此外他还有个最大的担忧,酒曲是民族民间文艺的一个组成部分,充满着强烈的艺术魅力,但现在已是后继无人,濒临失传。
  “申遗”光环背后的悲怆
  其实,后继无人是现在很多“非遗”项目面临的共同困难。城关区文化馆副馆长罗小刚告诉记者,老艺人们年龄大了,学传统手艺的年轻人少了。许多表演项目面临失传,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及民风民俗也将慢慢消失,实在太可惜了!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现代审美情趣的改变,对传统文化艺术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导致了市场日益萎缩。如现代流行歌舞对传统戏曲以及像王祥庆演唱的“兰州酒曲”这样的民间曲艺的冲击。另外,电影、电视、动漫对皮影戏的冲击,现代电脑绘画、高效胶版印刷技术对传统木版年画、剪纸作品的冲击。一些民间铁笔烙画、麦杆画、刺绣、剪纸等,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后继乏人,使得传承人生活困顿,技艺面临消亡。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传承人“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尴尬。
  事实上,真要让藏于深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它的生命,焕发它的光彩,显然还需要更多务实的举措。城关区文化馆副馆长罗小刚说,现在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面很窄。很多时候,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手工特性,决定了这些手艺往往只能在小范围内流传,因为能够知晓的人少,真正学习的人更少。因此,罗馆长认为可以将便于传承的项目,如剪纸、刺绣等手工制作带进课堂,通过社区培训让更多感兴趣的人关注与了解这些“非遗”项目,让这些手艺能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人不仅是欣赏,而且能够参与到学习和制作的整个过程中去。
 (来源:每日甘肃/作者:沙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