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在创作中
  在衡水,有一个特殊名词――“画小瓶”,这是多年前当地人对内画鼻烟壶艺术的一个形象比喻。
  内画为何物?“螺蛳壳里做道场,小瓶子里大文章。”冀派内画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习三如是说。
  内画生于鼻烟壶
  提起内画,不得不说鼻烟。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解说员徐霞介绍,鼻烟具有明目提神活血的作用。吸鼻烟的习惯最先起源于烟草发明者印第安人。明朝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将鼻烟进贡给皇上。因为进口的鼻烟盒不便携带,有人想到用装丸散膏丹的壶装鼻烟,这是中国鼻烟壶的雏形。
  乾隆年间,闻鼻烟风行一时,内画鼻烟壶应时而生。
  相传乾隆末年,一位地方上的小官吏进京办事,他为人正直,希望通过正常途径办理。由于朝廷官员办事效率低,他又没有行贿,所以等了很长时间事情也没办好。钱粮耗尽之后,地方小官吏无奈地寄宿在京城一所寺庙里,他嗜好鼻烟成癖,当玻璃鼻烟壶中的鼻烟用尽时,他用烟签去掏挖壶壁上粘有的鼻烟,在内壁上形成许多划痕。一个有心机的和尚看见后,用竹签烤弯削出尖头,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烟壶内壁上画上图画,内画就诞生了。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无从考证。”徐霞说,目前史料记载最早的内画鼻烟壶是甘桓1816年的作品,他也被公认为内画的最早创始者。
  光绪年间,内画艺术有了长足发展,并陆续出现了周乐元、丁二仲、马少宣、叶仲三、毕容九等内画名家。内画艺术出现了“京派”、“鲁派”两个流派。
  最初学画用小药瓶
  由于战乱等原因,内画鼻烟壶在解放前几乎到了人亡艺绝的地步。解放后,为保护内画等民间艺术,政府成立了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聘请京派内画传人,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E祺任教。1958年,王习三考入研究所,成为叶派内画的第一个外姓传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内画鼻烟壶又被贴上政治标签,1966年,王习三也因此被遣回老家――衡水阜城县杨庄。王习三偷偷把三个鼻烟壶坯子装在衣兜里带到乡下继续创作。之后,他带着这些作品找到了天津一家出口公司,凭借作品《猫蝶图》得到了认可,并换回了最为稀缺的鼻烟壶坯子。
  一年下来,王习三通过画鼻烟壶给村里挣了3972块钱,在日工值仅一毛多钱的杨庄,这无异于一个神话。此间,王习三收了第一批徒弟,冀派内画开始在衡水生根发芽。
  “烟壶坯子少,常用的是盛葡萄糖浆的扁瓶,画完之后,擦掉再继续练习。”王习三的徒弟、衡水市冀派内画协会副主席陈润璞1970年开始跟王习三学内画,他的第一件内画作品也是在一个紫红色的小药瓶内完成的。
  197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艺人归队政策的文件,王习三断然选择了留在老家,内画艺术由此在衡水生根。
  作画前先练反向思维
  内画大多是在小口大肚的容器内作画,比如鼻烟壶,在口径不足5mm的烟壶内壁上画出细如毫发生动传神的精美之作,难度可想而知。“即使画个小猫也就指甲盖大小。”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说,“作画时要气沉丹田,落笔精确,稍有失误便功亏一篑。”
  由于内画的精细要求,内画创作者平时都会很注意眼睛的保护。“几乎不怎么看电视,怕眼睛受影响。”陈润璞说。受经验、体力、眼力限制,优秀内画家的黄金创作期不过十几年。
  内画作者必须先练习反向思维和技法,方可创作。习三工艺美术学校崔令华老师说,一般适应这个过程需要3个月,那时“思维才能反过来”。以画牡丹花为例,外画一般是先画完染好色后,最末点黄色花蕊,但内画得先点花蕊,然后上色,否则,颜色就会把花蕊挡住。
  作画只是制作内画作品的一步,剩下还有磨壶、配盖和包装。
  磨壶是内画创作的基础工作。最初的内画鼻烟壶是内壁没有磨砂的透明玻璃壶,因为内壁光滑,不易附着墨色,只能画一些简单的画面和图案。比如:蝈蝈白菜、龙、凤和简笔的山水、人物等。
  后来,艺人们用铁砂和金刚砂加水在鼻烟壶的内面来回摇磨,使鼻烟壶的内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细腻而不光滑,容易附着墨色。由一块高档水晶(或玛瑙、人造水晶)磨制成一件造型完美、薄厚均匀的高级“水上漂”烟壶,高级技工要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实践中做了三项创新
  随着不断发展,内画流派逐渐清晰,形成了京派、鲁派、粤派、冀派四大流派。
  创始人王习三将冀派内画的风格概括为:立意深邃、构图严谨,线描技法丰富、设色协调精润、书画并茂、雅俗共赏。从绘画工具到绘画技法及绘画形式,冀派内画做了三项创新:金属杆钩毛笔、油彩内画、系列烟壶。
  在阜城农村时,王习三无意中发现扔掉的废电线头可以灵活多样地弯成钩。他将这些废电线头捡回去,自创了金属杆钩毛笔,笔杆直弯可随创作需要任意改变,此笔比“叶派”竹柳钩笔精细度更高,比鲁派笔(柳枝、竹枝弯钩后缠狼毫或羊毫)更坚固耐用,成为冀派的特征性工具。
  冀派内画第二个创新是油彩内画技法。过去内画全部是用水彩。一个外宾想让王习三仿照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画个鼻烟壶,王习三经过不断试验,设法用上固定剂,终于摸索出用油彩画内画的技法,成功把《蒙娜丽莎》的微笑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由此,油彩内画成为内画家族的一个新的重要品类。
  王习三先后画过“清代皇帝皇后像”、“美国历代总统肖像”、“中国明君肖像”三套历史题材系列烟壶。这种带有历史缩影性质的大型系列烟壶是我国内画史上的又一创举,也是冀派内画的第三项创新。
  十余年不断追求实用
  1997年,王自勇用父亲的名字注册成立了“衡水习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开始在礼品领域开拓内画的实用价值。2001年,在上海举办的APEC会议上,到会演讲的包括江泽民、普京、布什在内的7位APEC经济体领导人都获赠一份特殊的礼品――绘有自己肖像的内画工艺品。此后,冀派内画不断创新技法,从单一的鼻烟壶拓展到内画水晶球、屏风、笔筒、打火机等50多个品种。
  为培养后备人才,王习三投资300万元创办了全国惟一一所具有国家学历的内画中等专业学校――习三工艺美术学校。目前,内画在河北省已经发展成一个产业,每年创造近10亿元产值。冀派内画被认定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源地――衡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之乡”。
     相关链接:
 衡水内画:发展是最好的保护
     “现在冀派内画艺术人才济济,从业人员3万,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内画产业。”冀派内画大师王习三先生和他的儿子―――习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自勇坐在去年刚建成的“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里与我们侃侃而谈。“我们担心的不是如何生存,而是如何发展得更好。”
     王习三清醒地意识到,“全市3万多从业人员,多数一直在低档产品上徘徊,这不把艺术毁了么?要想将内画艺术发展壮大,必须要创新,上档次。”他依照“艺术品实用化,实用品艺术化”的原则,不断创新内画技法,提高艺术水平,从单一的鼻烟壶拓展到内画水晶球、屏风、文具台等30多个品种。为了塑造品牌,走中高档之路,2000年,公司充分利用王习三本人所拥有的巨大的无形资产,注册了“习三”牌商标。如今,该商标已经成为内画界最响亮的品牌。品牌的塑造提升了产品的档次,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王习三自豪地说:“现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只代理‘习三'牌内画产品。”
     要做大产业,没有人才不行。为培养后备人才,王习三投资300万元,创办了全国惟一一所具有国家学历的内画中等专业学校―――习三内画艺术院。北京的,东北的,甚至广东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几年来,该院已培养专业人才2000多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内画人才的摇篮。同时,王习三又与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合作成立了内画艺术中心,吸收了一批喜爱内画艺术的学生,用王习三的话说:“内画大师将从这里诞生。”
     为给内画搭建腾飞的平台,王习三筹资600万元创建了“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展览馆创办了衡水内画沙龙、书法沙龙、摄影沙龙,先后承办了30多次社会文化活动,年接待参观人数3万人,成为展示内画艺术的载体。“我们开馆以来,没收过一分钱的门票。目的就是增加人们的认识,扩大内画艺术的影响。”王习三边走边介绍,“我们还计划融入一些高科技手段,在现有基础上配置一个声光电一体的多功能演示厅,使更多的群众对内画艺术有更直观、更完整的了解。”
     放眼内画的发展,王习三说,内画是一种独立性很强的行业,目前,内画市场人员繁杂,恶性竞争,为加强凝聚力,促进内画艺术正常发展,加强行业自律,我们正在筹建鼻烟壶协会。
     如今,人们对内画艺术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了。王习三激动地说起一件事。在一次展销会上,王习三有一件作品要卖,一位衡水的企业家出资100多万元买下了产品,这位企业家对王习三说,“王老师,这件作品你要用,随时来拿,但千万不能流出衡水市。”
     小资料:中国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京派最早,起源于乾隆年间。“冀派”内画创始人为衡水的王习三,是京派老艺人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奉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其内画立意深邃,技艺精湛,书画并茂,雅俗共赏,在中国内画艺术中独树一帜,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上世纪50年代末,王习三熟练掌握了“叶派”内画技法,并在继承叶派厚朴古雅又糅进鲁派细腻流畅的传统画法基础上,把国画皱、擦、染、点、勾、丝等技法引入内画,将内画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80年代又研究了油彩内画技法,打破了传统单一水彩作画的局限,使内画的图、形、神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被称为“中西合璧”的壮举。目前,冀派内画艺术已成为全国四大流派中水平最高,品种最全,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力最大的艺术流派。衡水市现已建立了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成立了冀派内画协会,内画从业人逾3万人,形成了年创产值近5亿元的内画产业。
   (来源:河北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