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户村民都姓屈,自称是楚国大夫屈原的后裔,祖籍湖北秭归县,湖广填四川时移来,现聚居岳池县齐福乡莲花屋基村,至今保持着川渝地区最传统的过端午习俗。 
 
 屈家后人居住的农家小院 
  又到一年端午时 
  莲花屋基村村民都注意到,78岁老太袁友珍最近不呆了,颤巍巍地用背篼背着10多公斤糯谷,送到打米站打成糯米,背回了家。“我老汉在3个月前过世,只剩老妈子一个人了,她要替爸爸把今年端午节撑持好。”袁友珍大儿子屈怀云解释。 
  袁友珍丈夫屈仁佐是屈家老屋上堂屋的主人,相当于屈家掌门人角色,今年农历二月初三过世。那以后,相伴50多年的老伴袁友珍天天坐在大门口发呆,村民看见无不心酸。端午节来了,袁友珍突然来了精神,开始忙碌。 
  这个小小的自然村落聚居着30多户人,全部姓屈,如今家家户户几乎都做着跟袁友珍一样的事情:打糯米蒸粽子、扯艾叶悬门、买雄黄泡酒、清理祖坟杂草…… 
  “今年门前的绿竹叶子,比去年长势好多了!”在重庆较场口一带下力扛棒棒的屈怀光22日专门赶回家,准备过端午节。屈家人包粽子,都是采摘门前新鲜的绿竹叶子。 
 
   屈超炳向记者展示屈家家谱 
  端午远超过春节 
  “端午那天忙得很,全寨子能回来的人都要回来,大人细娃儿背起脚儿跑,比春节还忙还闹热。”袁友珍回忆往年端午情景。 
  当天大早,人人都换上整洁、素净的衣服,将屋后山上挖来的石菖蒲(艾叶)系好,挂在大门两侧。然后,开始泡糯米,将早已洗净的木甑子搬上大铁锅,劈柴生火。糯米泡软后,掺杂腊肉、绿豆等,包进绿竹叶,一只只放进甑子,蒸熟起锅。 
  午饭前,屈家人端着粽子,鱼贯来到后山祖坟前,点起香蜡纸烛,排队磕头作揖,念念有词地说完过去一年收获、未来一年希望等事情后,回老屋开饭。午饭主食是粽子蘸白糖或豆沙,喝雄黄酒。 
  吃饭前,屈家人将雄黄酒倒入一个土碗,放在天井桌子上,用指头蘸酒,抹膝盖、擦眼皮、涂额头,“涂了雄黄酒,神清气爽,蚊虫不沾不咬。”老人屈超炳说。下午,屈家人就结队步行去不远的渠江罗渡口看龙舟比赛。 
  天擦黑时,屈家人要到老屋几十米外小河边,人人点燃一只小灯笼,放到河面。黯淡的红光打在脸上,一片肃穆中,大家目送摇曳的河灯随波而去。屈超炳说,屈家大人小孩都会做河灯,“很简单,篾片加牛皮纸糊成,装上一小截蜡烛就行”。 
  自称是屈原后裔 
  “我们是屈原的后人,过端午祭祀的就是我们的祖先!”屈家人说。至今,屈氏选屋基都要找有河流的地方,这是他们祖辈流传下来的习俗。记者查阅屈家族谱,发现他们是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北秭归县移川。聊及屈原,屈家老人都能说上几段相关故事。 
  屈家祖上世代读书入仕,院子后面五开间、三开间几座豪华祖坟保存完好,雕饰精美,碑刻显示屈氏乾隆、嘉庆年间多次中举。大院气派,前寨门进来,一个大天井,两边是厢房。几步石阶上去,是正中堂屋。穿过通道,内还有一天井,依然两边带厢房,厢房后面还有两个小天井,天井四周又有房屋。广安市文管所考古所副研究员刘敏说,屈家老院子正屋至少建于清初。 
  虽然自称屈原后裔,至今还保留对屈原的崇敬和祭拜,但岳池县文管所所长陈涛说,目前还没找到族谱和地方志等直接记载说莲花屋基村屈氏就是屈原后裔。但屈家对端午的重视和传统习俗的保存,川渝地区少见。 
  (来源: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