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阿尤毕”是在去年6月巴里坤夏季观光游的开幕式上。那一天,巴里坤县下着小雨,一个身影吸引了我的视线―――只见一位舞者全身裹在白色羊皮大衣中,头上戴了顶羊毛卷向外的帽子。他模仿着熊的动作,还带着一些憨态。
     当舞者在转身的瞬间,我看见他双眼和嘴角分别用白色的小木棍支撑着,仿佛是真的熊在瞪着眼、龇着牙。整个舞蹈需要十几分钟时间,脸部这样被木棍撑着并不好受,我不禁佩服起舞者。
     十几分钟的舞蹈不时引来阵阵掌声,围观者不停感叹:“太像了!”巴里坤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梅彩告诉我,这是县里今年初才挖掘出来的哈萨克族民间舞蹈“阿尤毕”,全县只有两个民间艺人能表演这种舞蹈,今天请来的是扎塔力拜,较年轻的一位。
     几天后,在巴里坤县宣传部工作人员方秋兰和该县已经退休的原哈萨克文化馆馆长萨哈提汗?唐海的带领下,我终于在海子沿乡见到了扎塔力拜。
     拜访“阿尤毕”
     说来,那一天我还是幸运的,因为扎塔力拜在6月初就带着儿女、赶着羊群去山里放牧了,正常回乡的时间是在8月中旬,但那天他恰好回来参加邻居的婚礼,我们是在婚宴上找到扎塔力拜的。
     看到我们有车,这个精壮的汉子用哈萨克语夹着汉语说:“跟我上山去,我们宰只羊,边吃边说。”在我们婉拒后,他带我们来到了他的家中。坐在低矮的炕上,通过萨馆长的翻译开始交谈起来。
     听说我在那天演出后没有找到他时,他说他有关节炎,腿脚不是很利索了,那天表演时因为下雨腿很疼,坚持着表演完就离开了。说起阿尤毕,扎塔力拜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学这个舞的故事。
     扎塔力拜出生于一个民间艺人世家,祖父的冬不拉弹唱在巴里坤县颇有名气,父亲和母亲也是在歌舞中相识、相恋的。
     “文革”时期,扎塔力拜的父亲被错打成了“右派”去南疆接受劳动改造,家里就剩下母亲、4岁的他和1岁多的妹妹,阿尤毕也被列为了“四旧”而禁止在公开场合表演。
     尽管日子过得艰难,母亲却从来没有放弃过歌舞,她总是和孩子们关起门来在家里唱歌跳舞。扎塔力拜清楚地记得母亲鼓励他的话:“日子再难也不要被吓倒,我们还有歌舞作伴。”
     母亲常给扎塔力拜和妹妹跳的舞有两种:一种是模仿海鸥的“鸟舞”,另一个就是模仿熊的“阿尤毕”。在跳阿尤毕时,母亲还用截短的芨芨草进行化妆。
     扎塔力拜十分好学,不仅学会了这些舞蹈,还向其他的民间艺人学会了弹奏冬不拉,尽管由于父亲的关系不能参加公社组织的文艺队,但他的才艺还是远近闻名。
     1972年,18岁的扎塔力拜得到了一次表演的机会,当时新疆军区的一位领导到巴里坤考察工作,县上组织了文艺晚会,需要有才艺的人,公社有人推选了他。     那次,扎塔力拜表演的鸟舞、熊舞以及冬不拉弹唱给军区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他被特批参加了公社文艺队,多次参加文艺表演,获得了很多荣誉证书。
     后来,随着农活和羊群的增多,扎塔力拜离开了文艺队,但是阿尤毕和冬不拉弹唱他却一直没有丢弃过。2007年,县文化馆在抢救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发现了他的熊舞。
     理解“阿尤毕”
     阿尤毕是以模仿熊的生活习性和动态特征创造出的舞蹈,动作力求表现出熊的警觉、笨拙,以及捕获猎物后的击掌、吼叫等习性。
     扎塔力拜在说着舞蹈特征的同时,做出了摆臂、耸肩、扭腰、伸缩颈部的动作,这让我们似乎看见了一个憨态可掬的熊的形象。
     为了表演真实,扎塔力拜花费1000多元钱特制了一套白色的羊皮表演服,为了避免芨芨草棍戳伤面部,他自己削了短木棍用于脸部化妆,来代替熊的獠牙。
     扎塔力拜所表演的阿尤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走熊”舞,表现熊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与情态,塑造出愚笨又可爱的形象。
     另一种是“瘸熊”舞,这需要3个人一起表演,有熊、姑娘(遇险者)和猎人,舞蹈内容是讲述饥饿的熊在森林里发现了姑娘便穷追不舍,猎人用箭射伤熊救下姑娘,熊瘸着腿逃跑……
     表演走熊舞时,扎塔力拜是独舞。而表演瘸熊舞时,则是他和儿子、女儿一起上阵。因为熊体态笨拙,所以表演时必须穿上十几公斤重的羊皮表演服,还要用木棍支撑脸,这些都为舞蹈带来了难度。现在除了扎塔力拜的儿子,还没有人愿意学这种舞蹈。
     同一个舞蹈,不同的观看者有不同的理解。那么舞者扎塔力拜是怎样理解的呢?他说:“阿尤毕虽然是模仿熊的神态,但是在表演时我一直认为熊和人一样是有思维的,我们哈萨克族人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大家看到这么可爱的熊,当然也舍不得伤害他,这个舞蹈还要告诉大家,要爱护动物。”
     扎塔力拜没有看见过真实的熊,但每逢电视上有熊的镜头时,他都很留意,他说电视上熊的动作和他表演的差不多。
     他很佩服母亲和之前的一代又一代阿尤毕传人,他们或许有些也没有见过熊,但却能模仿得极为逼真。他一定会把这个舞蹈教授给儿子,继续传下去。
     “阿尤毕”现状
     一个优秀的民间舞蹈,仅仅依靠一两位艺人是不能发扬光大的。离开了扎塔力拜家,我又去了巴里坤文化馆拜访牛馆长。
     得知我的来意后,这个经常踩着一辆电动车走街串户发觉民间文化的大姐表示,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哈萨克族牧民中会表演熊舞的人还算多,在各类集会中都能看到。
     经过20世纪50-80年代,阿尤毕遭到排斥和取缔,在长达近60年的冷遇中,阿尤毕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现在县上仅有的2名传人已经年老体弱,而年轻人对此普遍不感兴趣。
     但是目前县里已经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其中就包括给两位艺人提供一定的社会福利,在年轻人中寻找爱好舞蹈、可以传承阿尤毕的人。
   (来源:新疆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