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客人 | 注册特产屋 | 登录特产屋
手机版  二维码  | 领先的旅游特产门户网站 齐全的中国各省市县特产、国外特产,登记查询销售求购特产
东北特产:
辽宁特产 吉林特产 黑龙江特产 内蒙古特产
华南特产:
广东特产 广西特产 海南特产 台湾特产 香港特产 澳门特产
华北特产:
北京特产 天津特产 山东特产 河北特产 山西特产
西南特产:
四川特产 重庆特产 云南特产 贵州特产 西藏特产
华东特产:
上海特产 江苏特产 浙江特产 安徽特产 福建特产
西北特产:
陕西特产 甘肃特产 宁夏特产 青海特产 新疆特产
华中特产:
河南特产 江西特产 湖北特产 湖南特产
国外特产
亚洲特产 欧洲特产 非洲特产 北美洲特产 南美洲特产 大洋洲特产 南极特产
特产大全网 特产大全网
特色文化
www.tcdqw.com
用户名:
密   码:
          


特产大全网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tcdqw 就是域名,记住下次登录哦!
   特色文化 — 特产  —  特产 —  特产   

10873.让手工制作的木梳拥有国家专利


推荐人:-特产屋   分类:     
相关查询:     特产店地图     特产店地图        旅游     旅游

   
    ――东阳许立仁首开民间文化资源申请专利先河
  
 许立仁在制作木梳
     这把红色的小木梳,虽然梳齿有点变色,但是用起来依然得心应手,让人想不到它是一把用了48年的梳子;这把是“双背高低一梳一掠”,就是梳子有两个背部,而且有高低,梳子的一面是用来梳头发的,另一面是用来掠头发的……
     据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龚明伟说,虽然目前许立仁手工制作木梳技艺还未列入保护名录,但它也属“非遗”之列,是东阳市首个获得国家专利的“非遗”产品。许立仁也是东阳市为民间文化资源申请专利的第一人。
     9月3日,在东阳市六石街道六石社区大兴北街的许立仁家,记者第一次惊异于这小小的梳子竟然也有这么多的“花头经”。不过,更让人惊讶的是,木梳的制作者、今年71岁的许立仁老人,居然还为他的木梳申请了6项国家专利:7月16日、8月20日,许立仁先后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两本外观设计专利证书,他申报的手工制作“单竹节形木梳”与“双竹节形木梳”,双双获得外观设计专利,另外4项专利申请也已经通过审核,相信不久就可以拿到专利证书了。
     制梳50年见证历史
     梳子在过去是件极重要的生活用品。解放前,东阳流传有办嫁妆必备“鸳鸯竹节五代梳”的习俗,五把梳子从小到大,每把梳子背上均刻有两道竹节形脊,寓意夫妻恩爱绵绵瓜瓞(dié,小瓜。绵绵瓜瓞,比喻子孙昌盛)。一套做工精致的“鸳鸯竹节五代梳”,以黄杨木为材,售价两块大洋,需要经过18道工序,一名熟练的制梳匠费时3天才能完成。说起梳子,许立仁就来了兴致。
     许立仁学做木梳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从最初的想靠一门手艺养家,到老来的兴趣所在,许立仁见证了东阳木梳行业的起起落落。17岁那年,看着在读书方面没有天赋的许立仁,父亲想到了让他学艺。但在当时限制手工业的社会背景下,几乎没有人敢收徒授艺,许立仁的父亲通过关系,才让许立仁拜到了附近湖心塘村的制梳匠吴绍兰门下,学习制梳技艺。没想到,许立仁从此就和梳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候学手艺很辛苦,连饭都要自己带。”许立仁回忆,“但也有例外的,就是每到腊月年底,师父都会接到一大批活儿,为了赶工期需要徒弟帮忙。如果当天吃饭时,师父让我们多吃肉,我们就知道这天晚上肯定要加班了。”两年后,许立仁顺利出师。
     许立仁26岁那年,六石成立了木梳社,把许立仁等原本走村串户的手工艺人集合起来,进行社会化分工,大大提高了效率。做一把木梳有18道工序,社内40多名艺人各司其职,许立仁每天的工作就是加工梳齿,一天要完成6把梳子梳齿的工作量。据介绍,加工梳齿是制作梳子中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每把梳子的梳齿分成两面,分别叫“梳”与“掠”,一般人不细分,看不出差别所在。专业化分工使许立仁制作梳齿的技艺趋于精湛,也打下了他创新的基础。
     当时除六石外,巍山、上卢也成立了木梳社,其中巍山木梳社规模最大。据说手工制作木梳最盛时,东阳有100多名从业人员。“文革”时,各地的木梳社都被解散,但是许立仁始终没有放下这门手艺。近几年来,子女事业有成,清闲的他就把制作木梳当成了爱好。
     “有客人来家里玩,喝酒过后,我总会拿出两把自制的木梳送给他们。”这些梳子也都受到了亲朋好友的欢迎,口碑相传,许多人都上门来要。而这时,以前曾经兴盛一时的许多木梳从业人员都已放下了这门手艺。如今,在东阳,只有许立仁还在制作木梳。
     创新为了更大的发展
     别看梳子小,制作工艺却比较复杂。许立仁说,做梳子,传统的说法叫“十八样”,意思是有18样工具,其中每样工具对等一道工序。也就是说,由一根木头变成一把梳子,其间要经过18道工序。不过,如今许立仁的工具已经远远不止18样了。
     在许立仁做梳子的小房间里,记者就看到了近30件不相同的工具,而且每件工具都有操作口诀。令人叫绝的是,许多样子古怪、有着奇特功用的工具,都是许立仁叫铁匠打出毛坯,再自己动手加工而成的,因为自己制作的工具用着更“上手”。
     与以前做梳子时不同,许立仁做梳子也有点“赶潮流”,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对梳子的修饰美容上。他认为,现代人对木梳的审美功能需求,重过养生功能需求,所以他在师父传授的“单竹节形”、“双竹节形”这些梳背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开创出了“双背高低一梳一掠”,“单竹节形双背木梳”,“双竹节形双背木梳”等形式,形成了近10个系列的产品。除在形式上有所发展外,许立仁还尝试在材料上进行革新,采用了红木,但感觉还是不如黄杨木坚固。传统的说法,黄杨木是做梳子的最好材料。
     许立仁说,虽然现在很多木梳都可以用机器加工,比手工制作的要精致、光滑,但很多细节还是机器无法代替的,像梳齿上方有两道细细的凹线,就必须用线耙勾勒出来,而且梳背上的花纹形式多变,非手工无法打制。对于制梳业有名的“谭木匠”,许立仁就有自己的见解,他觉得机器加工的“谭木匠”木梳虽然更为精致也更有文化意味,但在梳背形式上不如自己的变化多端,也少了许多细节,而这也勾起了他申请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自己创新成果的念头。
     让许立仁遗憾的是,这么多年过去,手工制作木梳就像潮起潮落,在经历了兴盛之后,几乎已在东阳消失,自己也已经70多岁了。还好,这时候,他的女婿俞红新站了出来,愿意当木梳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我不但要把木梳制作技艺继承下来,而且还要发扬光大,不但要将我们的木梳在国内扬名,还要想办法销到国外去。”
     愿许立仁、俞红新的心愿早日成为现实,也愿许立仁为民间文化资源申请专利的举动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来源:金华日报/作者:张海滨)


 






     分享到


    查看推荐人:-特产屋的其它特产


我要留言    留言人: 更多评价
印象:
内容:
  验证码*  (* 请在左框中填写小图中字母或数字)
 

 
 
 
 
淘宝推荐相关特产销售
 
 
本网站所属权:特产大全网 Email地址: 444853730@qq.com 官方QQ: 444853730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特产大全网  渝ICP备08100157号
Copyright. ©2008 tcdqw.com, All Specialty in the site.All Rights Reserved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