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乏力          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副乡长郑业坤认为,白裤瑶族原生态诸多民俗,近年来加速流失,原因不在于青年一代不愿意传承,而是白裤瑶青年没有看到民族文化传承的“益处”,究其原因,是“固守传统难以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白裤瑶族是我国规模较小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地位于云贵高原余脉海拔700多米的深山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白裤瑶族地处穷山恶水,自然环境相对封闭,脱贫的步伐相当缓慢。     时至今日,还有部分白裤瑶族群众仍然居住在四面透风的茅草房内,约半数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下。    里湖乡怀里村村民陆应军告诉记者,自己的家族总共6个兄弟姐妹,全家8口人分配有3亩山坡地,分别种植玉米和水稻,从自家走到山区耕种,常常走上一两个小时,由于土地贫瘠,每亩地的年纯收入不到100元。     “为了生存不得不离乡背井,现在自己家族的4个兄弟在珠海打工。”陆应军说。     由于民穷财弱,当地政府保护民族文化乏力。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副乡长郑业坤说,为了保护白裤瑶族的传统文化,乡政府2007年的财政收入60多万元,仅记者接待一项,同年就花销了10多万元,虽然白裤瑶族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但政府对白裤瑶族传统文化的经济投入少。我们期望做成像云南少数民族、贵州苗族那样的民俗产业,可现实情况不允许。   
     保护民族文化,有待体制创新          南丹县副县长隆美云表示,南丹县政府一直朝着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开发潜力,以及实现开发与保护“双赢”的方向努力。在区政府支持下,投入300多万元资金建设的广西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在里湖怀里村落成。目前,由于受资金投入、百姓观念、人才缺乏等制约,白裤瑶族的文化传统旅游未形成规模,由于游客不多,文化保护很难从旅游收入中受益。     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馆长陆朝金认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与白裤瑶族相类似,受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制约,一些少数民族承受两方面压力:既要面对原生态文化的通力保护,又要面对尽快帮助群众脱贫的重要使命,前进的步履显得艰难。     专家认为,原生态文化其实是巨大的财富资源。为此,只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把文化保护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扶贫项目中设计更多文化产业项目,加大投入,引导人才进入专项计划,形成政府主导、项目推进的良好格局,从而尽早实现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专家普遍认为,在深度挖掘文化保护开发潜力的同时,还应对民族文化进行体系化保护。比如,利用信息库,通过普查,从文字视觉和动态视觉等系统方式上,对“原生态”文化载体进行记录,并以“博物馆方式”予以整体保存。     此外,建立完善评价体系,通过教育支持,将其列入学校教育,使文化遗产既得到保护又得以延续。
 (来源: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