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客人 | 注册特产屋 | 登录特产屋
手机版  二维码  | 领先的旅游特产门户网站 齐全的中国各省市县特产、国外特产,登记查询销售求购特产
东北特产:
辽宁特产 吉林特产 黑龙江特产 内蒙古特产
华南特产:
广东特产 广西特产 海南特产 台湾特产 香港特产 澳门特产
华北特产:
北京特产 天津特产 山东特产 河北特产 山西特产
西南特产:
四川特产 重庆特产 云南特产 贵州特产 西藏特产
华东特产:
上海特产 江苏特产 浙江特产 安徽特产 福建特产
西北特产:
陕西特产 甘肃特产 宁夏特产 青海特产 新疆特产
华中特产:
河南特产 江西特产 湖北特产 湖南特产
国外特产
亚洲特产 欧洲特产 非洲特产 北美洲特产 南美洲特产 大洋洲特产 南极特产
特产大全网 特产大全网
特色文化
www.tcdqw.com
用户名:
密   码:
          


特产大全网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tcdqw 就是域名,记住下次登录哦!
   特色文化 — 特产  —  特产 —  特产   

10986.海峡两岸共同保护传承闽南民间艺术


推荐人:-特产屋   分类:     
相关查询:     特产店地图     特产店地图        旅游     旅游

   
    ――2007年厦门“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综述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    梁宏彦
   闽南民间艺术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在不同的时空里,闽台两地的民间艺术呈现出相同与差异的面貌,双方期待了解彼此的异同,虽然之前有过展示与交流,但比较集中地展示闽台两地共同的民间艺术还从来没有过;闽台民间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记录、保存、传承民间传统艺术,已成为海峡两岸有识之士共同关心的课题。为了对两岸共同拥有的闽台民间艺术进行一次全面的展示和交流,重现民间艺术之美,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生活之中的文化价值,了解两岸文脉的相承,同时共同探讨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特于2007年9月21日至24日在厦门举办了“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  艺术节由文化部、国台办作为指导单位,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厦门市人民政府与福建省文化厅主办,台湾传统艺术中心作为合作单位统筹安排了台湾一百多人参加。艺术节主要内容分为展示表演、学术论坛报告和工艺展览三个部分。来自台湾的鸿胜醒狮团、明华园天字团、亦宛然掌中剧团、台北县三芝小学学宛然掌中剧团、金门县社区营造中心,与厦门多个职业、民间团体共同演出包括歌仔戏、高甲戏、布袋戏、答嘴鼓、阵头、民间歌舞等。艺术节还邀集了兼具理论与实务的台湾学者专家代表,就“记录保存与传习推广”与“文化创意与保护规划”的论坛主题,从多个层面阐发、分享、激荡两岸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艺术节还组织了5个专题的闽南民间工艺展示与展览,期待民间艺术真正能在民间推广、开花结果。  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发展。金秋时节,海峡两岸的民间艺术家相聚于厦门,彼此观摩相互借鉴,同心携手,将两岸优秀民间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闽南民间艺术――两岸共同的文化艺术与生命源泉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那么,传统文化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人类文化的多彩多姿,要感谢交通的不太发达。”台湾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林谷芳说,“这一点用到我们闽南地区、整个福建地区的时候,更有感觉”。  300多年前,闽南人从闽南沿海起航,唱着闽南民歌《渡台悲歌》,从海峡的这一头移民到海峡的那一头,福建的风土民俗、生命礼仪、宗教信仰、音乐戏曲与美术工艺等,也随之在台湾深深扎根。在香火缭绕的宫庙前,在歌舞欢娱的节庆中,在辛苦劳作的闲暇时,人们喜欢扯开嗓子念歌仔,舞动双手戏车鼓,轻拨慢捻弄丝弦。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陶瓷、雕刻、编扎、绘画等闽南民间工艺,则融入在闽台两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闽台人民生命中不可替代的文化“图谱”。经历300多年的岁月沧桑、历史更迭,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闽南民间艺术,尤如一股川流向前奔涌,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文化、艺术与生命源泉。多彩多姿的民间艺术,呈现出闽台两地相同的生活样式,体现了共同的生活价值与精神追求。无处不在的民间艺术,诉说着历史记忆、区域风貌,融汇着民众心理、审美情趣与民族精神。  闽南民间艺术表演,从唐初陈元光父子率军入漳,随军带来的“军中乐吹,大鼓凉伞”开始,经过一千多年的吸收、创造、衍生了车鼓弄、拍胸舞、跳鼓、彩球舞、钱鼓舞、采茶舞、宋江阵、踩跷、舞龙、舞狮、南音、歌仔、褒歌、渔歌、乒鼓唱、八音、十音、蜈蚣阁、布袋戏、傀儡戏、皮影戏、竹马戏、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歌仔戏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民间歌谣、民间阵头和民间戏曲表演。300多年前,这些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又从闽南流传到台湾,在台湾播种与生长。从清康熙39年(1700年)渡海到台的郁永河在《裨海纪游》中记载的台湾民间艺术表演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台湾民间艺术与闽南民间艺术的渊源联系。我们所熟悉的流传于台湾的南音、车鼓、跳鼓、打七响、舞龙、舞狮、宋江阵、歌仔、七子戏、高甲戏、白字戏、歌仔戏等等,每一项民间表演艺术,都可以追寻到它的源头――闽南。再如工艺类,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副董事长庄伯和提到,台湾的工艺技术(唐山师傅的建筑、家具、雕刻等技术)和工艺产品(陶瓷器、漆器等),也是明清时代随汉人大举入台而播种到台湾的。由此可见,正如台湾政治大学教授蔡欣欣所述:“台湾虽有原住民却是以汉文化为主体。”  当海峡两岸民间艺术家带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汇集于厦门,民间艺术为共同的心理体验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依据,让人们再一次体会到相同的生命源泉。从此次前来参加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的台湾表演项目舞狮、阵头、锣鼓阵、布袋戏、闽南歌谣、歌仔戏,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两岸民间艺术的血脉相连。  “台湾亦宛然掌中剧团”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福建布袋戏老师傅陈婆渡海到台献艺,其得意弟子许金水也随之前往,台湾著名布袋戏大师李天禄之父许金木拜许金水为师,建团“华阳台”。  金门锣鼓阵,则源于福建漳州、泉州一带的民间传统民俗艺阵,是一种由锣鼓合奏的乐阵,用于闽南人的迎神赛会及婚丧喜庆的场合。  闽南的歌仔和互答对唱的褒歌,曾经是闽南人在劳作之余的休闲娱乐,明清时期传到台湾,成为台湾民间流行的民歌。台湾的陈文山、李静芳、洪明雪与洪明秀这对姊妹花,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早期闽南歌仔、念歌那诙谐逗趣蕴涵民间智慧的民间说唱。  而两岸观众非常熟悉的歌仔戏,因有著名台湾演员廖琼枝、唐美云和闽南歌仔戏名家纪招治、优秀歌仔戏演员庄必芳、陈志明、苏燕蓉、郑惠兵的同台献艺,让观众领略到两岸歌仔传唱的文化生命力。
 喧腾鼓乐响――两岸同台展示民间艺术的魅力
   今年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以展示两岸渊源紧密的民间传统艺术为主,其中,海峡两岸丰富而精彩的展示表演部分吸引了众多观众,产生了强烈反响。  在两岸“阵头喧腾”部分,台湾饶富民俗色彩与特技娱乐的“鸿胜醒狮团”,搭配庄严威仪的宗教艺阵官将首、休闲健身的体育童玩扯铃、高亢的北管器乐与欢腾的锣鼓阵演奏,展现欢乐喜庆的民间庙会嘉年华。而结合了剧场技术的“台湾艺阵风华”,则是现代艺术的精品。金门县带来了热闹的铿锵锣鼓阵。宋江阵、拍胸舞、车鼓弄、大鼓凉伞、蜈蚣阁、踩高跷等是厦门文化馆民间艺术团展示的节目,它们具有浓郁的闽南乡土气息。有闽南“迪斯科”之美称的民间群舞拍胸舞风格粗犷、古朴、热烈奔放,保留了古闽越族原始祭祀舞蹈遗风和蛇图腾遗风,可谓远古舞蹈活化石。厦金宋江阵是民间武术团体演练形式,是集南少林武术和舞蹈、杂技为一体的广场表演,使欣赏者仿佛置身于古战场。而风格诙谐幽默的车鼓弄是集说唱与表演合一的歌舞艺术,由几十节组成的蜈蚣阁则属于化装游行表演。  由海峡两岸艺人共同演出的“歌仔传唱”与“歌谣说唱”,是市井民俗画卷,是大众真挚心声。台湾廖琼枝的《英台哭墓》,凄婉哀怨柔肠寸断;唐美云以歌仔调谱唱唐诗、宋词与现代诗,诗情绵绵意韵悠悠;陈文山的《安童买菜》,宝岛佳肴菜香四溢;陈昭香的“话说西湖”,在传统与变奏中诉说人蛇恋曲;陈文山与李静芳表演的“甩采茶”,腹内功力与灵活身手令人赞叹;洪明雪与洪明秀这对姊妹花拿出广播歌仔戏的拿手绝活《山伯请医》,诙谐逗趣充满民间智慧。闽南歌仔戏名家纪招治表演的《夫妻对骂》、歌仔戏演员庄必芳的《月里寻夫》、陈志明的《三家福》、苏燕蓉的《京娘送兄》以及郑惠兵的《邵江海》,呈现了闽南歌仔的特色韵味。“褒歌”、“月琴弹唱”、“荷叶说唱”、“答嘴鼓”等闽南歌谣说唱形式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难得的热闹气氛。  在海峡两岸颇具生命力的布袋戏、歌仔戏与高甲戏,呈现出传统、创新的多元风姿。有70年历史的台湾明华园天字团演出的《张古董租妻》,精彩谐谑地体现了歌仔戏的草根性、通俗性与娱乐性。由亦宛然掌中剧团演出的《鞍马天狗》、《巧遇姻缘》,与学宛然掌中剧团由台北县三芝小学童演出的《武松打虎》,展示了布袋戏的技艺与校园的扎根传承。厦门弘宴庄木偶艺术团呈现的是精彩的木偶表演、人偶表演,使观众领略到木偶的动静之美。大陆首支赴金门演出、如今已享誉两岸的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演出《阿搭嫂》。福建省唯一的一所民办民间戏曲学校厦门翔安吕塘戏校上演的是高甲戏《文贞公主》。  彩旗、神轿、阵头和铿锵锣鼓震天,内容精练、技巧细腻、感情投入,海峡两岸艺术家与民间艺人的表演使传艺再次回归于民间之中,隽永生动,绵延悠长。
 保护与传承――两岸共同关心与面临的课题
   蔓延几百年的闽南传统民间艺术,经过不到半世纪的经济社会巨变,在21世纪的今天却日渐沉寂了,许多传统和民间文化遭到破坏,甚至濒临消亡。虽然这些闽南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在现代流行文化的喧嚣中仍然艰难地发声,然而面对四面楚歌的文化生态,他们的声音又显得那么的微弱而寂廖。台北艺术大学教授江韶莹介绍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由于政治经济环境、都市化与科技工业“跳动”式急剧变迁,民间工艺的生存空间迅速的被耗竭、挤压。对此,蔡欣欣在贺词中叙述得可能更完整全面:“在全球化趋势快速发展的新世纪,海峡两岸的民间艺术或在原生态中保存播薪,或在传承中演化创新,或在繁荣中转型蜕变,乃至于也有在凋零中濒临失传的。”  我们了解一下台湾民间艺术的现状。民间戏曲领域,蔡欣欣说:台湾南管系剧种――南管戏、高甲戏濒临失传,乱弹系戏曲――北管戏、四平戏濒临失传。台湾戏曲学院歌仔戏学系主任王丽嘉说:目前台湾传统表演艺术的现状是观众流失,市场萎缩;人才流失,断层严重;创意不足,竞争无力。关于民俗领域,民俗专家、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副董事长庄伯和说:“七十年代台湾经济转型,导致民间工艺之全面空洞化。近年来庙宇之改修或新建,其木雕、石雕、彩绘等,可谓大陆产品之大组装。”在陶磁老街莺歌,买不到台湾制的碗盘,而以日本产品为主;艺术木雕重镇三义,所见多为大陆产品;以生产神案、佛龛或红木家具闻名的大溪、鹿港,产品90%来自大陆或越南;最具台湾特色、盛极一时的大甲帽、席,市场上几近消失。传统音乐、民间说唱如歌仔、褒歌、答嘴鼓等说唱形式,也处于欣赏群锐减、后继无人的窘境。  无论是台湾还是祖国大陆,以至于所有经济快速向前的发展中地区或国家,情况大体相当。因此,要不要保护与传承,如何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海峡两岸共同关心与面对的课题。  对此,林谷芳先生剖析得非常深刻,他说,过去一些人类学家开展的人类学、民族学的工作,主要源于感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强势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导致历史上发展出来的东西被我们轻易地抛弃了,这是一种毁灭。可以说从有人类学、民族学以来的抢救工作主要是针对着主流文化的冲击,是对强势文化的一个反抗。可以说二战以后,非洲等一些地区面对主流,主要工作属于弱势文化无声的觉醒,他们的觉醒度如何取决于它自己文化的强弱如何。近二三十年来,我们看到了一个甚至比主流文化更大的冲击出现了,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这些弱势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主流文化的影响,却在某些程度上异化了,这是由于整个全球的资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信息无限累积,可以无远弗届。  林谷芳先生还说:我们与时间赛跑在抢救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忽略或者我们无识,乃至于是因为我们的能力不足,我们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其人文价值与美学。因为我们抢救的只是历史中文化的余续,已经是末尾的东西,我们本身不在这个文化里面,在历史的领域里没有深刻的经验,从而不能区分好与坏或它的真实性,不能感受到传统艺术真实的人文价值,真实的人文价值也没有建立起来。在做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之前,我们有必要明确传统艺术保存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在当代扮演的角色。我想,第二点是很多学者专家困惑或思考的问题。在传统艺术的维护、研究和传承方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有关部门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和努力工作,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在此有必要总结了解一下,有助于我们借鉴。在法律法规方面,1982年5月台湾《文化资产保存法》公布施行,其施行细则则于1984年2月22日发布,之后,当局开始全面系统地推动无形与有形文化遗产的保存、维护工作。九十年代又设立两个专门机构,传统艺术中心与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传统艺术中心以“加强统筹、规划、推动传统艺术之维护、研究、发展、传习、展演、推广”为宗旨,从筹备阶段到现在,执行“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包括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工艺以及传统舞蹈与杂技)一直是其核心业务。从1995年推行的“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系一种长期计划,期望通过计划的整体规划与执行,使民间艺术得以绵延不绝,获得再生与创新,并成为当代文化活动的一环。对濒临于失传、人才日渐式微与凋零,为能继续传承流传于民间之传统工艺,或后继传承乏力的民间艺术,进行“抢救式”的记录,并慎重挑选具代表性之民间艺人与团体,将其精湛技艺、阅历、知识传承于世。这一计划是对台湾传统艺术最大规模、执行期最长的“抢救”行动,是台湾近50余年来首次也是最彻底的一次以当局预算推动的计划,所涉及的类别与区域也是最为广阔、多面的一次。  台湾在传统戏剧领域的艺人技艺保存方面,包括周水松先生的高甲戏、王金凤先生的乱弹戏、许福能先生的皮影戏、陈旺?呦壬?的本地歌仔、叶美景、王宋来、林水金的北管乐等;剧种技艺保存方面,包括四平戏、金门高甲戏、台北地区相褒歌等;剧本整理方面,有拱乐社剧本、宜兰本地歌仔剧目选粹等。在传统工艺领域,包括原住民编织、原住民雕刻、台湾传统建筑彩绘、交趾陶、石湾陶、泥塑、大木设计、细木作、瓠艺、竹编、漆器、木雕、阵头文物、版印、染织、刺绣、缠花、裱褙、柴窑等。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管理中心主任王路介绍,祖国大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保护工作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有不少学者深入民间或一些民族地区做过调查,搜集过实物,撰写了调查报告。1949年后,大批文化工作者深入到农村和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各民族传统与民间文化艺术资料,使许多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得以沿续和保存下来,成为传世珍品。从1979年起,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联合开展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及其普查和研究工作,这次普查涵盖了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民间文学5个艺术门类的10个领域,搜集到了极其丰富资料,编纂完成了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万里长城”十大文艺集成志书。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学文提到,大陆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记录、整理、保存大致经历了二个发端:一个是五十年代戏曲改革运动开启了至上而下的戏曲改革运动,除了“改戏、改人、改制”,还提出了“各种地方戏的剧目是很多的,这些戏许多是口头传授的,保留在民间艺人的脑子里,应当把它们记录下来,加以研究、审定与修改。”二是八十年代中国戏曲志工程的开展,被称为人类史上伟大的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十大集成志书”在全国各地展开。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的前身“厦门市剧目创作室”,承担了福建卷厦门相关条目的撰写工作。
 规划与创意――将优秀民间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优秀民间传统艺术不仅需要保存与传承,更需要随着时代变迁将其发扬光大,正如江韶莹教授所阐述的:“传统艺术固然根植、传承自民间游艺、生活百工,隐含历史传统、社会情境、文化脉络、时序伦理、民俗意象以及审美内涵,还必须经过表现形式的转化、内容的精练、技巧的细腻和感情的投入,才能隽永而生动,绵绵长长。所以来自于民间的传统艺术,需要经过学术理论的整理,保存实质性的传统与核心的价值,甚至面对社会变迁而交流、创新。”“不仅要建立传承的体系,还要思考传统艺术未来的生存空间、活化与再生的机制与可能性。”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长,为文化创意和保护规划民间艺术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条件。  在祖国大陆,从文物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到提出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层层递进,反映了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文件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在2005年下半年正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管理中心,开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数字化应用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筹建工作。  2005年大陆出台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闽南民间艺术2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的保护名录之内。这些项目大多是跨越海峡,两岸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资产。  2007年6月9日设立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由国家命名的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验区的设立,符合顺应两岸人民共同传承和保护闽南文化的意愿,就是要将文化遗产置于生态系统中来保护,调节、处理好文化遗产与环境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比如保护历史街区、古民居,不只是修复物质的,而且还要将之与民俗风情结合起来保护,成为充满活力的文化空间。不仅仅是保护南音、梨园戏、高甲戏、傀儡戏这几个团体和传承人,而且还要融入生活,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保护文化遗产,是维护文化多样性,为后代子孙留下丰厚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  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研究所传统音乐系主任吴荣顺表达了与此相同的理念,他说:“传统音乐生存的出路在于回归传统生态的保存传习。”回归传统生态的保存传习理念并非要完全??弃过去单以技艺本身为主的传习方法,而是要突破过去单纯只以技艺来做传习的观念。传统艺术的专业技艺面本身并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附在该生态内族人的生命礼俗与岁时祭仪当中,其存在才有相对的价值。所以,除了专业技艺面的传习之外,该技艺在文化生态领域上的实践,变成了无法分割的传习方式。也就是说,传统艺术要在这个时代传承其命脉,除了利用上层的力量与资源,来保存并传承其精致的艺术或技艺之外,最主要的还是重新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让这种传统艺术在它适合生存的生态环境中永续生存;并去适应新时代的环境,再创造一个传统艺术的新生命。  台湾学者提出规划:要带动民间艺术的学界与产业界,共同参与;并促进跨领域的携手合作,从学术研究或文创加值等方面,深入探索与开展;整合执行成效,通过出版与网络等渠道实现全民共享。  在宽频已经覆盖台湾全地区的基础上与环境氛围中,台湾提出了数字化过程中文化单位的以下责任:推动艺文团体数字应用能力的提升,建置特色内容网站;提升艺文信息流通与学习的优质化环境;台湾传艺中心从2005年开始进行推动数项数字运用计划,提供读者查询、欣赏与研究的功能。具体规划针对歌仔戏、布袋戏、南北管音乐及传统工艺数字博物馆建置四大主题知识网,执行过程中结合位数十位学者专家及信息专业团队共同携手合作,致力于信息转换成为知识而发挥功用与价值。为了保证与促进这一规划,还于2005年举办了“文化数据库”创意加值应用设计竞赛,近期又推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计划。  今天,海峡两岸共同保护传承民间艺术,为的就是“让最传统的老祖宗智能透过新思维发光发热”。


 






     分享到


    查看推荐人:-特产屋的其它特产


我要留言    留言人: 更多评价
印象:
内容:
  验证码*  (* 请在左框中填写小图中字母或数字)
 

 
 
 
 
淘宝推荐相关特产销售
 
 
本网站所属权:特产大全网 Email地址: 444853730@qq.com 官方QQ: 444853730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特产大全网  渝ICP备08100157号
Copyright. ©2008 tcdqw.com, All Specialty in the site.All Rights Reserved
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