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是百年间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郝桂荣喜爱‘二人台',热爱‘二人台',唯恐‘二人台'失传。”王元说。 据记者了解,“二人台”已有百年历史。它流传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起源于民歌小调,取材于民间生活,吸收了蒙古族长歌调、陕西信天游等艺术形式中优秀养分,是黄河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相碰撞、相交融”产生的一种集歌唱、舞蹈、音乐等元素于一体的原生态民间艺术。  在山西,从清朝初年开始,大批长城以南的山西人迫于生存压力离乡别土,越长城,过黄河,到草原谋生,对亲人绵绵的思念以及浓郁的乡愁,化作向天而歌,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二人台”。 “‘二人台'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群众基础较为深厚,无论剧本还是演出,都取自于民,又返回于民。”山西省阳高县二人台剧团副团长乔振峰告诉记者。 “比如一个小家庭,在农闲的时候,坐下来拿上几件小乐器,就是最简单的竹笛、四胡、还有扬琴,再打上4块瓦(木板),一家人就可以开唱了。” 经过漫长的岁月,随着众多民间艺人不断传播、创造、加工,“二人台”逐渐融入了表演、化妆、服装、器乐伴奏等元素,所表述的故事逐渐曲折复杂。 
     “二人台”传承发展路在何方?  尽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在大同阳高县境内,只要听说哪个地方上演“二人台”,30里以外的乡亲都会赶去观看。 但是,正如郝桂荣所说,很多年轻人将目光投向了流行音乐,爱唱民歌、会唱民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此外,现代文明带来的多元化信息,让广大农村老百姓很少像过去那样靠唱“二人台”来抒发情怀。 更为重要的是,演出收入的微薄,让从事和学习这门民间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 为了让剧团生存下去,郝桂荣想尽了办法。眼下,除了下乡演出,剧团还经常到企业、矿区演出,以增加经济收入,维持剧团的正常运行。 为了让“二人台”不至于失传,郝桂荣特意从农村招收了一些学生,开办了一个艺校。他还四处寻访,邀请一些“二人台”老艺人,这些老艺人在随团演出的同时,经常为艺校学生传授技艺。 另外,郝桂荣力求在大力改造现有传统节目的基础上,不断创作新曲目,以此扩大“二人台”的影响。 郝桂荣说,“二人台”要想发展,必须“改良”,当然,不能丢掉“本色”。 “如果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有深受老百姓欢迎的‘精品'节目。”山西省阳高县文化局局长叶林说。 确实如此,“二人台”作为民间艺术,保护手段不过是外因,能让“二人台”艺术传承并发扬光大的关键在于“创新”。只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二人台”艺术才会像开放在山野里的鲜花,有鲜活的生命力。(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 记者:武敌、原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