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美食大国。在中国四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关于粥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便是有力例证。
如果说文人喜欢夸张,对于粥的描述免不了多一些泛美之词,那么你再读一读这首《南粤粥疗歌》,就知道平民对粥的朴实诠释了——
要想皮肤好,粥里加红枣。 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莲。
心虚气不足,粥加桂圃肉。 消暑解热毒,常食绿豆粥。
乌发又补肾,粥加核桃仁。 梦多又健忘,粥里加蛋黄。
随着信息的流通,市场的开放,中国的粥文化已被全世界广泛接纳和认可。韩国汉城的松竹粥铺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店面虽旧,却总是门庭若市,蘑菇牡蛎粥一碗6000韩元,菜粥一碗5000韩元、鲍鱼粥一碗竟售价1.2万韩元,光是蛋粥所需的鸡蛋一天就要用300多个! 近年来,粥在日本也广受欢迎。过去日本人只有在生病时才喝粥,如今粥已成了他们最理想的健康食品,许多女性把粥当成理想的夜宵和早餐主食,超市还出现了十分畅销的真空包装粥。 今天,即使是麦当劳这样的快餐巨头,也不得不放下架子,在美式的铺子里卖起了中国的粥。
尽管如此,粥仍是中国人的最爱,粥只有立足中国才能拥有更深厚的土壤和更广阔的空间。
吃多了大鱼大肉,那朴实的稀粥,常常会勾起人们的情思。粥适合于各种年龄、体质的人。一碗热粥,两碟小菜,平常到了极点,却令很多人有着解不开的情结。明代诗人张方贤在他的《煮粥诗》中说到:“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这真是粥的写照。想一想,在生病时、疲惫时,粥是抚慰人心的一种爱物。它那淡而悠长的味道,常是游子在异乡温馨的牵挂。中国人爱喝粥,可能就是喜欢喝粥时的那一份宁静、那一份温情吧。
记得孩提时奶奶经常煮白粥,那可是香飘几条巷的白粥。奶奶有时会加些果仁,有时会放螃蟹,有时还加点鲜奶,那股香味至今仍在我的记忆深处。奶奶常常说,在百样补品中五谷杂粮为首选,粥水被视为“养命仙汤”。在这个夏天,粥水系列菜式不约而同地从都市的周边冒出来,香味沁人,别具风味。清甜中带有淡淡的米香,这浓香绵稠的粥水真的是人间美物。
广东人会根据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火候做成各式各样的粥,如用明火煮的加进白果和百合的白粥,能清热降火;用猛火生滚的各类肉粥,低油低脂、原汁原味、口感清新,符合现代人的健康追求;你还可以往粥水内加些鲜豆浆,用它烫鱼片、猪肝片、牛肉片、滑鸡、螺片、肉丸、蚝仔……这样做出来的粥都非常的鲜香爽口。
艇仔粥,是用鱼片、海蜇、炸花生、叉烧、浮皮、虾米、姜、葱、菜丝等为原料,乃粥品中用料较多的一种,香鲜爽滑,风味独特,极受顾客欢迎。如果你想要坐着小船吃到真正的“艇仔粥”,那在“唐荔园”就可以实现了。在那里,一座座别致的小亭子点缀于湖畔,亭内的酸枝椅重现了西关风情,而亭外的小舟就是唐荔园专门为了还原荔枝湾畔艇仔粥的旧貌而专门安排的。岸边还有一只稍大一些的船,是师傅专门煮艇仔粥用的。
以前在广州做燕窝的食肆,大多走的都是贵价路线,如今它以平易近人的价格走向大众,于是,“豪门夜燕”就应运而生,这里的燕窝粥采用上好燕窝制作而成,燕窝如椰丝般白净,软滑而有弹性、晶莹透亮、夹起来软而不断,粥底以老鸡、瘦肉、鲜虾、鲍鱼煲成,但粥底要较平时所吃的稀,加入了燕窝就恰好合适。粥款有咸蛋鱼松、鲍参翅肚官燕、鲍鱼蟹皇血燕、花胶瑶柱血燕等几种。餐厅里的燕窝粥,都是另用一小盅盛着跟随粥上桌的,方便食客验明正身。只要闻闻它有没有一股隐隐的蛋白清香,就可以知道它是否真正的燕窝了。价位从48元到几百元不等,可谓是丰俭由人。 还有,在“强记鸡粥”,非常好吃的三皇粥、鸡皇粥、强记艇仔粥和鲜虾蚝仔粥,都是非常值得一试的。老广州人都会知道及第粥,在这里,你还能吃到经过改良的及第肠粉,里面包的馅非常的爽口。
在广东有这么一首《南粤粥疗歌》,读过之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广东人这么爱喝粥了。“要想皮肤好,粥里加红枣。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莲。心虚气不足,粥加桂圃肉。消暑解热毒,常食绿豆粥。乌发又补肾,粥加核桃仁。梦多又健忘,粥里加蛋黄。”
食粥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自古有春食荠菜粥、夏食绿豆粥、秋食莲藕粥、冬食腊八粥之说,颇有四时食补之道。喝粥清热解毒、解腥化腻、滋补身体,对于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山珍海味食之无味的现代人来说,时不时喝一顿清淡美味、营养兼备的粥,更是一大享受。
上下已有三千年历史的潮州砂锅粥,以独特的海鲜风味见长,是粥中的一大分支。食粥不但可以调节胃口,增进食欲,补充身体需要的水分。从养生学的角度来说,早晨空腹吃粥最好,其次是晚餐吃粥。粥最好热吃,出点汗通利血脉,这样才能收益。也有人主张:“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饿即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