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多、神明多」,是民间信仰的一大特色。寺庙不仅是居民信仰的中心,也是民众聚会议事、休閒娱乐的场所,具有宗教与社会教育的双重功能。
台湾的寺庙非常多,这和早期大陆渡海来台开垦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台湾移居者的宗教信仰大多是以佛教与道教为主,许多神明被认为可以保佑移民者的生活,因此寺庙的香火非常鼎盛。兴建寺庙要请勘舆专家看风水、定方位,并按主祀神的神格等级决定规模的大小。等级越高的神明在格局上可以享用正南座向的庙、拥有较多的庙门、配置较多的殿宇及较高敞的空间。一般寺庙常见的格局有以下四类:
单殿式(单座式) 两殿式(双殿式)三殿式(狭长/回字)多殿并连式(合院并连式)
(一)单殿式(单座式):
只有一殿,为各种寺庙的原型,最简单的是一些连人都无法进入的小土地公庙;亦有前带拜亭或左右带护龙,形如三合院者,如桃园大溪斋明寺、北县五股西云寺。
(二)两殿式(双殿式):
配置有前殿及正殿,两者间以廊道或拜亭相连。位于市街者常使用「两殿两廊」式,形如街屋,如宜兰昭应宫;另一种左右设护龙,有如民宅的四合院,称「两殿两廊两护室」,此种格局是台湾常见的中型寺庙格局,如北县淡水鄞山寺。
(三)三殿式(狭长/回字):
包括前殿、正殿及后殿。其中,有狭长如街屋者,如台南祀典武庙;或正殿独立在中,呈「回」字形平面者,这是大型寺庙或孔庙才有的格局,如台北万华龙山寺、台北保安宫、台南孔庙。
(四)多殿并连式(合院并连式):
规模大的寺庙祀奉神祇种类多,配置如同大型宅第,形成左右并置的多个院落,如「曲」字型平面,如云林北港朝天宫、台南三山国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