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青山羊被誉为中国“历史名羊”。据《滕县外贸志》记载:“到1932年,滕县全县的养羊户达到2.42万户,山羊散养存量达13万只,较大规模的放养羊群近千群。每年外销济南、天津等地的活整羊4万余只。”滕县产的羊皮羊毛在全国更是有名,早在明朝就有羊皮、羊毛出口的记录,《滕县志》记载道:“1585年岁办毛羊皮60张,自销羊皮50张,”滕县地方官将本县特产毛羊皮进贡朝廷。《滕县乡土志》记载:“清朝光绪33年,济宁人购羊皮制为皮袄。”1911年以后,滕县出现了经营皮毛的专业商号,如“福来洋行”,“成和通行”等均为羊皮经营商号。滕县出产的山羊板皮是制作高贵皮革的原料,除制作各种皮鞋面、皮衣、皮手套外,还适用于航空以及工业需要的虑油革、拭擦精密仪器和光学玻璃镜头的绒面革等。到1978年,全县收购外销山羊皮达30.18万张,居全国县级收购量的第一位,成为山东省山羊板皮的重要产区之一。滕州山羊羔皮被称为“猾子皮”,属中国独有的裘皮品种,黑白毛相间形成天然的青色,其出口渠道主要销往英国、法国、西德、日本、荷兰等国市场。羊毛绒更是一大出口品牌产品,因为滕州羊毛的纤维细而均匀,柔软,拉力大,弹性好,是轻纺工业的重要原料。在羊庄、官桥、柴胡店等薛河沿岸的山区乡镇产出的山羊绒有白、紫、青三种颜色,其纤维优点比60支纱的细绵羊毛还要细一倍,是纺制“开司米”的原料。滕县东部山区所产的山羊绒,被国际上称之为“纤维珍珠”,每年所产甚少。
 
  除了优质羊皮、羊毛绒出口外,大量的羊小肠也是滕州重要的出口产品。青山羊小直肠的薄膜主要用来加工制作香肠、腊肠等高级食品,主要作为长途旅游和行军食品。由于山羊直肠的拉力强,其大量的羊肠外衣出口后用于制作外科手术缝合线。滕县山羊肠衣出口已成为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早在1938年之前就有人在羊庄、辛集一带收购山羊小肠,加工成半成品销往天津洋行。1954年在滕州出现过“钰记”、“成记”肠衣店。后来滕县土产公司建起了肠衣加工车间,1975年的全县山羊肠衣出口达3万根以上。滕州青山羊一度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赞誉。由于以薛河、荆河为代表的水系水质优良,牧养出的山羊全身是宝,带动了养羊业的快速发展。在建国以后的20多年里,滕县养羊业成了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这一产业,多次改良山羊品种,到1965年,全县山羊存栏量达到30.5万只。目前滕州农民养羊的积极性仍然很高,依然成为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重要来源,而且逐步达到了至高的顶点。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滕州的养羊业也受到过冲击。1期间,山羊的尾巴一度成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不准许农民家庭发展养羊,这时出口羊皮羊毛、肠衣都受到了限制,当时的群众编出来顺口溜:“养羊人不念养羊经,丢下羊鞭搞斗争,砸破汤锅生意垮,涂炭金箍咒不灵”。到1972年,山羊养殖处于一个最大的低谷,全县存栏仅有几万只,比1965年减少一倍还多。羊汤经营生意更是萧条,在城乡几乎没有群众个人敢经营羊肉汤。1973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1到滕州视察,经过考察发现滕州养羊业严重下滑,影响了山羊板皮、羊毛绒的出口,1回到国务院立即召开会议,尽快批转了农林部、外贸部、商业部《关于发展山羊生产的报告》。他说:“山羊生产是很重要的事业,限制养羊群众是不满意的,只有那些不懂群众心情的同志才不认识,应向他们提出来,改正过来。”当时县委、县革委迅速贯彻1批示,大力发展养羊事业,提高养羊质量。从此全县公社社员养羊的积极性迅速提高,到1977年底,全县山羊存养量恢复到19.63万只。1978年10月,在全国畜牧工作会议上滕县被确定为全国山羊基地县之一。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民土地联产承包经营,青山羊养殖得到突飞猛进发展,1982年全市山羊存栏达到34.98万只,老百姓个人的羊汤馆生意又红火起来。由于滕州青山羊品质优良,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均排行全国先进行列。滕州羊肉汤的发展,取决于滕州青山羊饲养业的发展;滕州羊肉汤的地位,也取决于滕州“历史名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