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莲花落是流行于浙江绍兴一带的曲艺说书形式,它形成于清代道光和咸丰年间。
 形成之初,艺人们的行艺方式为沿门说唱,多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类的套辞,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这类节诗包括《娘家节诗》、《长婆节诗》、《分家节诗》、《大衫节诗》等,大多取材于民间日常生活或民间传说,一个节诗叙述一个情节较为简单的故事,具有滑稽、夸张、讥讽、幽默的特点。此后艺人又开始以绍兴方言说唱长篇书目,其说表语言通俗生动,唱词通顺流畅,幽默风趣,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代表性的传统长篇节目有《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以后借鉴和吸收戏剧及其他说唱文艺的本子,又出现了《何文秀》、《百花台》、《顾鼎臣》、《游龙传》、《龙灯传》、《珍珠塔》、《后游庵》等书目。
     绍兴莲花落的唱腔曲调早期为“哩工尺”,由一人主唱,旁有一二人以“工尺”为辞帮和。20世纪20年代后,开始以四胡伴奏,逐步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
     绍兴莲花落艺人多因个人爱好由别业转入,并无严格的师承关系。后来出现了专业演员,倪齐全、潘家富和翁仁康均是有代表性的当代传人。
     当前,绍兴莲花落的发展面临着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问题,进一步保护与发展这种艺术已成为一个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