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是苏州的一种古老丝织技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缂丝织造技艺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经过“通经断纬”,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这种织物具有图案花纹不分正反面的特色。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织物表面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呈现出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因此得名“缂 (刻) 丝”。
     南宋苏州缂丝业已有辉煌成就。自明代始, 缂丝技艺在苏州市区及周边的蠡口、陆慕、黄桥、光福、东渚等地广为流传,成为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明代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更为精湛,以御用缂丝龙袍及缂丝书画中的开相织品著称。到了清代,出现了缂、绘结合的新技艺。
     20世纪 60 年代,以复制南宋缂丝名作为起点,艺人们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告濒危的缂丝织造技艺。至20世纪70至80年代,苏州先后成立了五家缂丝厂,缂丝织造技艺得到空前发展。《双蝶•牡丹•山茶》和《寿星图》这两件双面全异的缂丝作品在传统缂丝基础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备受瞩目,被当作国宝级珍品收藏。
     缂丝作为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织物,素以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带秀的艺术特点著称,被誉为“织中之圣”。同时由于经得起摸、擦、揉、搓、洗,它又获得“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誉称。缂丝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历代缂丝精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缂丝技艺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具有相应的文化与科学价值。
     在现代化冲击下,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因生产周期长、成本高、价格贵而濒临消亡,目前从事这一行业的多为中老年,其发展前景令人忧虑,有必要制定规划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