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客人 | 注册特产屋 | 登录特产屋
手机版  二维码  | 领先的旅游特产门户网站 齐全的中国各省市县特产、国外特产,登记查询销售求购特产
东北特产:
辽宁特产 吉林特产 黑龙江特产 内蒙古特产
华南特产:
广东特产 广西特产 海南特产 台湾特产 香港特产 澳门特产
华北特产:
北京特产 天津特产 山东特产 河北特产 山西特产
西南特产:
四川特产 重庆特产 云南特产 贵州特产 西藏特产
华东特产:
上海特产 江苏特产 浙江特产 安徽特产 福建特产
西北特产:
陕西特产 甘肃特产 宁夏特产 青海特产 新疆特产
华中特产:
河南特产 江西特产 湖北特产 湖南特产
国外特产
亚洲特产 欧洲特产 非洲特产 北美洲特产 南美洲特产 大洋洲特产 南极特产
特产大全网 特产大全网
特色文化
www.tcdqw.com
用户名:
密   码:
          


特产大全网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tcdqw 就是域名,记住下次登录哦!
   特色文化 — 特产  —  特产 —  特产   

10518.多彩民族”综合专场(一)


推荐人:-特产屋   分类:     
相关查询:     特产店地图     特产店地图        旅游     旅游

   
    “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系列报道(一)
     2010年2月27、28日,由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首场演出――“多彩民族”综合专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隆重上演。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兄弟姐妹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舞蹈形式。它们历史悠久、传承有续,与本民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息息相关,不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还体现着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此次调演活动汇聚全国20个省(自治区、市)的少数民族同胞,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音乐类和传统舞蹈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为主,原汁原味地呈现少数民族独特风情与文化风貌,充分展示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文明和民族精神。
     此次演出艺术总监:田青,总导演:罗斌;执行导演:胡晶莹,视觉艺术导演:解礼民,导演:张琨、解小歌,主持人:吴凡。
 一、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承德清音会:《浪淘沙》
     表演者:钱树信、李伟、胡宗弟、陈毅勤、曹玉海等
             河北省承德清音研究会
     选送单位:河北省文化厅
 
     承德清音既有鲜明的宫廷色彩,又有浓重的民间音乐风格,融合了汉、满、蒙、回、藏等多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乐曲的旋律优美,显示出典雅端庄的特征。
     “承德清音会”是民国初年,在热河形成的一个传承和演奏清音十番的民间音乐组织。此音乐最初由民间进入宫廷,后又脱离宫廷散入民间,清音会演奏的乐曲最初配有唱词,现已失传。
     《浪淘沙》源于唐代教坊曲,演奏严格采用领奏、齐奏的形式,乐器主要有堂鼓、板鼓、云锣等。
 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朝鲜族农乐舞:《丰收乐》
     表演者:金明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吉林省汪清县象帽舞艺术团
     选送单位:吉林省文化厅
 
     “朝鲜族农乐舞”是在岁时仪式和节庆活动中表演的舞蹈,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
     
     “象帽舞”是朝鲜族“农乐舞”中表演难度和艺术价值最高的表演形式。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金明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三、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606号
 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大兴安岭我的家》
     表演者:关金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选送单位:黑龙江省文化厅
 
 关金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鄂伦春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他们常常将诗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民歌曲调种类很多,风格多样,即兴填词,随编随唱。
     “赞达仁”,即鄂伦春语“山歌”之意,是鄂伦春族歌唱艺术的主要形式,鄂伦春人常常以此作为游猎生活中情感交流的媒介,并通过它来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
     关金芳从小受鄂伦春氏族环境的熏陶,传承、采录了百余首鄂伦春传统民歌。
     该项目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604号
 蒙古族民歌(阜新东蒙短调民歌):《诺恩吉雅》 《达那巴拉》
     表演者: 《诺恩吉雅》 白晓芹  《达那巴拉》 韩梅、马爱国
     选送单位:辽宁省文化厅
     “蒙古族民歌”从音乐特点上,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该项目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产生并流行于阜新地区,已有300多年历史,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诺恩吉雅》,歌中描述了美丽善良的蒙古族姑娘诺恩吉雅因氏族内不成婚而远嫁他乡的凄婉故事,展示了古老草原悠远的历史与独特风俗民情。
 
     《达那巴拉》,表达了英俊潇洒的小伙子达那巴拉与美丽善良的金香姑娘相爱的心声,歌曲对金香被迫出嫁,朦在鼓里的达那巴拉依然苦苦思恋着心上人金香做了全面表述,让人肝肠寸断。
 五、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811号
 满族二贵摔跤:《勇士摔跤舞》
     表演者:河北省隆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学员
     选送单位:河北省文化厅
 
     “满族二贵摔跤”是流传于河北省隆化县城乡的一种传统满族民间体育游艺。它集独特的道具、体育、艺术于一身,表演者在表演时,将木制摔跤道具绑在背上,双腿全蹲,双手倒穿一双薄底布靴,用两只胳膊扮演对方的两条腿,在武场乐队的伴奏下,手足并用,一个人活灵活现地表演两个人摔跤的场面。
 
     该项目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623号 
 朝鲜族洞箫音乐:《新啊宇》
     表演者:李吉松、金昊洙、金权镇、申吉学等
             吉林省珲春市洞箫艺术团
     选送单位:吉林省文化厅
 
     “洞箫”是一种竹制吹奏乐器,也是朝鲜族古老的民间乐器之一。其音色情调伤感,强弱自如,不仅能表达含蓄哀婉之意,也能表现慷慨激扬之情,独特的音律形成了“洞箫”演奏的重要特色。内在、含蓄、发声美的箫在表现哀婉、慷慨的情绪时比其它乐器更胜一筹,形成箫演奏的重要特色之一。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每逢喜庆之日就会伴随着激昂的长鼓声和悠扬的洞箫声翩翩起舞。
     该项目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122号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123号
 弦子舞(玉树依舞)、锅庄舞(玉树卓舞):《雪域欢歌》
     表演者:索南拉毛、恽拉毛、吉安等
     选送单位: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
 
     “弦子”又称“谐”、“叶”、“巴叶”,是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一般由男子演奏。弦子舞在藏语称“果谐”,即圆圈舞,是在乐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其旋律活泼热情,舞蹈轻松抒情。弦子舞分布于西藏东部及云南、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区。表演时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变化多样。弦子的歌词大部分为迎宾、相会、赞美、情意、辞别、祝愿的内容;曲调繁多,歌词丰富,舞步多变。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突出长袖轻柔舒展之美。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自娱性歌舞。该项目于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该项目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雪域欢歌》将“弦子舞”与“锅庄舞”完美融合,反映了玉树藏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八、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67号 
 蒙古族四胡音乐《候勒韵》
     表演者:特木热、乌日汗等
             黑龙江省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选送单位:黑龙江省文化厅
     “蒙古族四胡”蒙古语称“侯勒”“胡兀尔”等,是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分高、中、低三类,表现力丰富,旋律悠扬、古朴,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十分重要,在蒙古族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主要流传在中国北部地区的蒙古族、汉族中和蒙古国境内。一般作为说唱形式的伴奏乐器,现在也有合奏和独奏。
 
     《侯勒韵》中,表演者用四胡演奏出庆祝收获的喜人场面,充分展示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该项目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656号 
 朝鲜族长鼓舞《边陲鼓韵》
     表演者:金香兰、郑欢欢、于慧、荆学春等。
             吉林省图们市文化馆
     选送单位:吉林省文化厅
 
     “长鼓舞”是朝鲜族代表性舞蹈之一。长鼓作为民间打击乐器,在“农乐舞”里由长鼓手击打,起伴奏和渲染气氛的作用。长鼓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体,高度协调统一。舞蹈的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该项目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目中通过将朝鲜族传统打击乐和舞蹈相结合,用鼓韵和舞姿表现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奋发向上的精神。
 十、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玛纳斯:《玛纳斯》 
     表演者:萨日塔洪• 哈德尔阿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群众艺术馆
     选送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
 
     “玛纳斯”是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它热情讴歌了柯尔克孜族英雄玛纳斯的事迹。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传说中的著名英雄和首领,是力量、勇敢和智慧的化身。《玛纳斯》这部史诗叙述了他一家八代,领导柯尔克孜族人民反抗异族统治者的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进行斗争的故事。整首史诗包含着柯尔克孜古老的神话、民间传说、习俗歌谣以及民间谚语等。
     2009年,该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萨日塔洪• 哈德尔阿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十一、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105号
 秧歌(抚顺地秧歌)《婚礼舞》
     表演者:袁贵林、李璟瑛、李相同、牟传珍等
             辽宁省抚顺八旗风满族秧歌艺术团
     选送单位:辽宁省文化厅    “秧歌”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抚顺地秧歌”俗称“鞑子秧歌”,形式上承袭“踏锤”“莽式”等满族舞蹈的基因,也吸收了汉族秧歌之长。
     该项目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婚礼舞》,通过对满族传统婚礼习俗“射箭驱邪”、“跨火盆”、“越马鞍”、“掀盖头”、“跑喜神”等民俗的演绎,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
 十二、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604号
 蒙古族民歌(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陶克陶胡》《赞马》
     表演者:嘎日迪、赛罕、包新宇
     选送单位:吉林省文化厅
     “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优美的旋律,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其大多是由精通历史、谙熟传说、长于韵律的民间艺人创作的,因此有着更为长久的旺盛生命力。该项目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次演出的曲目《陶克陶胡》和《赞马》同属于赞歌类。从体裁(曲调)划分,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从形式上划分,可分为歌体和谣体(即无曲吟诵的词)两种;从内容上划分,又可分为多种。
 
     《陶克陶胡》产生于 1906至1910年间,是蒙古族民歌中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赞马》则为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陶克陶胡,蒙古族。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 哈萨尔的远代直系孙,1863年生于郭前旗塔虎城南三家子屯。
 十三、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131号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什么最美丽》
     表演者:安宏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选送单位:黑龙江省文化厅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是达斡尔族的传统歌舞形式,历史悠久,与达斡尔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密切相关。歌舞的衬词丰富独特,舞蹈中常有采摘、提水、捕鱼、飞翔、禽类斗闹的内容及舞蹈形象。
     该项目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四、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61号
 多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民歌)《羌山古歌》
     表演者: 四川省茂县羌族歌舞团
     选送单位:四川省文化厅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尽管没有文字,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在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上,并以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传达出来,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民歌就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原生态唱腔,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上最古老的一种唱腔,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多以领唱与跟唱组成的二声部方式演唱,偶尔也会出 现三个以上的声部。歌唱时先由一个人起调,随之有人和音、补音,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气势恢弘。古歌主旋律不变,随着人的情绪高低,补音与和音的旋律此起彼伏,是一种酣畅淋漓的即兴之作。
     2008年6月“羌族多声部合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系列报道(二)
 (来源:www.ihchina.cn)


 






     分享到


    查看推荐人:-特产屋的其它特产


我要留言    留言人: 更多评价
印象:
内容:
  验证码*  (* 请在左框中填写小图中字母或数字)
 

 
 
 
 
淘宝推荐相关特产销售
 
 
本网站所属权:特产大全网 Email地址: 444853730@qq.com 官方QQ: 444853730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特产大全网  渝ICP备08100157号
Copyright. ©2008 tcdqw.com, All Specialty in the site.All Rights Reserved
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