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评说 属韵诵类,起源于平定县、发展在阳泉市,流传于晋东各县。创始人是平定县里社村民间艺人郗富根(1889-1964)。郗富根9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生活无着,遂流浪街头。曾在县城小甲房帮闲,油馃铺当小伙计,县衙门喊堂当差,后到京、津等大城市商店学徒。坎坷的生活道路和苦难的经历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从小就喜爱说唱,常参与民间各种艺术活动。有空就学当时晋剧名演员盖天红、说书红、毛毛旦、蔡春城的唱腔。还仔细琢磨著名京剧演员谭富英、相声艺人万人迷、京韵大鼓演员刘宝全的表演艺术,博采众长以充实自己。他用浓厚的方言土语加顺口溜的形式,将《醒世恒言》等书中的故事讲述给大家。他常足蹬布鞋,身背褡裢,手摇铜铃,在庙会场上说唱这些趣闻及故事。他注重探索和革新说书技艺,把当地流行的“圪杂嘴”、“哈哈笑”演化为以“说”为主带有地方韵味的“阳泉评说”。他还将戏剧、相声、评书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使学、说、逗、唱、做有机结合,采用单人、多口、对口、化妆等形式进行表演、用正反对比,古今映衬深化主题、使说唱曲目具有琅琅上口、通俗诙谐、幽默风趣、亲切感人的喜剧风格,深受群众欢迎。辛亥革命后,他编演了《共和年》、《十款表古人》。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平定“武装起义”成功,他编演了《高桂滋兵变》,到处传唱,以扩大革命影响。抗日战争时期,他编演了《买盐难》、《日寇侵华》等段子来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罪行。平定解放后,他编演了《现在和从前不一样》、《解放牌闺女》、《翻身》、《开国大典》、《学文化》、《抗美援朝》、《打倒美帝》等极富时代感的演出节目。郗富根一生创作和演出评说、小调、故事一千多个。1956年,郗富根出席了山西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60年,业余评说演员王玉贵带着自己创作的单人评说《我的家族》随山西职工文艺代表团赴京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1962年6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萍亲自主持,在阳泉宾馆为郗富根举行了收徒拜师仪式。同时,亲自部署山西省文化馆、阳泉市和平定县文化馆收集整理郗富根艺术资料,汇集成《郗富根与评说》一书。该书收录郗富根创作、演出的评说剧300多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改革和不断探索的阳泉评说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特别是在艺术构思和人物刻画上注重了严谨、连贯和表现个性,并增强了戏剧性和情节的布设,形成了评说剧,进而加上配乐演唱,发展为阳泉说唱。1980年,关海昌创作的《万元户》获山西省第一届曲艺会演创作奖。1985年12月,封泉生创作的《矿长摆宴》在《中国煤炭报》上发表,获晋冀鲁豫“山河杯”创作三等奖。另外,高堂宾创作的评说剧《赶女婿》,融评说与戏剧为一炉,使阳泉评说艺术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85年10月,该剧参加山西省“歌唱伟大祖国”的业余文艺调演,获节目表演和创作两个一等奖。     民间曲艺形式中朗诵类的一种,有近百年历史。起源于平定县,发展在阳泉地区,是山西省主要的曲艺曲种。起初由民间艺人郗富根吸收当地迓鼓、秧歌中的道白和其它韵诵曲种的可取部分,将当地的趣闻编串成“哈哈笑”在街头说唱,后命名为“阳泉评说”,搬上了舞台。阳泉评说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其基本特点是方言韵白,长短句式,具有幽默风趣、琅琅上口、亲切感人的艺术风格。表演上有单人、双人和多人等形式,近年来还出现了化装评说、评说小品、评说剧等不同形式,进一步丰富了阳泉评说的艺术表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