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土家族地区山大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糟蹋庄稼,伤害人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中,土家人形成了互相换工、结伴成群、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既可作劳动的信息,消除劳作疲劳,又可起惊吓野兽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独具特色的“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在演唱形式上,由二位歌师傅领唱或对唱,其余人相和,并配以鼓、锣或者鼓、锣、钹、小锣助兴,恩施薅草锣鼓是联曲体唱腔结构,其唱腔丰富,曲牌多变化,如流行在恩施东乡的“叫歌锣鼓”,可分为引腔、扬歌、叫歌、姐罗也、排歌、冲天炮、尾声七个曲牌。其中排歌为正统,它的音调较为平缓,属平腔山歌,扬歌属高腔山歌,要求演唱者嗓音洪亮、高亢。歌词一般较为固定,有时歌师傅们根据劳作的节奏,有张有弛,见景生情编词,唱出一些或0逗爱,或幽默逗趣,或设谋斗智的歌。
  “荷锄一队转山坡,冷饭凉浆树千多。开遍山花叫山鸟,锣鼓处处唱山歌”。这是清代诗人饶锡光对“薅草锣鼓”的不尽赞美,“薅草锣鼓”所散发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如今,薅草锣鼓仍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劳动相伴,与欢乐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