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醅,是青海汉、藏、回、土、撒拉等族人民喜欢的一种传统甜食。甜溢酒香,味美可口,多以玉麦(即莜麦)、青稞之类为原料。原料易得,酿造方便,既可调节饮食,又可以供宾客,颇为群众喜爱。有句民谚说:“给嘴解馋,甜醅当先”。
  甜醅的来历,跟青海汉、藏、土、人民酿造酩酒有密联系,它和酩酒可算是同源异流。只是酒曲不同罢了。酒醅也是甜的,酒味较浓,唐朝时就拿它待宾客。杜甫、《客至》诗中说“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旧醅,便是酒醅。酿造甜醅,原料以玉麦为上乘,因玉麦质细无厚皮。嚼食无渣。青稞次之,但须脱皮。酵母为甜醅曲,用米制成,青海民间叫“药蛋”或“甜曲”。
  酿造时,首先把玉麦或青稞用水洗净,放在锅内注入水,然后加火烧待大滚后,再用文火慢煮,到粮食开口为止。煮好后把粮食捞到面板上,均匀摊开,一直晾冷。将甜醅曲碾成粉,均匀拌在粮食中(每13斤玉麦加球状甜醅曲多半个)装入瓷器或陶器内,放在火炕上,复盖保温物(温度以低于30℃为宜)周围需保持洁净,不得有秽气。约二天----三天,容器面发热、粮食上生出粉状略带绿色白毛即成。西宁群众中流传着一首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
  三十年代,西宁南大街有一家甜醅店曾名满全城,主人家姓韩。他做的甜醅选用上好的白青稞,在簸、筛、舂、酵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干净卫生,故其色白嫩,其味香甜,人争食之,食后满口留香,创出了“韩甜醅”的名牌。